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
作者:汪富霞
摘 要: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情景創設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會學。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情境教學,合理運用,進而優化生物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活;問題;體驗
創設教學情境,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製造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生動具體的教學場景或氛圍,來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潛力,幫助學生準確、迅速地理解教學內容,培養思維品質,促進身心全麵和諧發展,從而實現最優化的教學結構的一種途徑。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中就十分重視“情境”的教育作用,他曾說過:“有意義的情境創設,是他們(指學生)始終以積極態度參與的無形動力”。教學實踐也證明,良好的情景創設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會學。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情境教學,合理運用,進而優化生物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生活情境
相對於其他學科,生物學科知識是最貼近生活的,可以說生活是生物學科知識的基本來源,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直接場所。因此,教師在生物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具體生動的事實充分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教師要通過日常生活中與課本有密切聯係的知識,以便推動學與用的結合,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學科的意義,同時對生物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比如,對基本的新陳代謝類型進行講解時,將厭氧中的乳酸菌講完以後,教師首先應告知學生製作酸奶和生產酸奶利用的主要是乳酸菌新陳代謝的原理,然後再講解新陳代謝的重要內容和知識點,最後通過情境教學法聯係生活實際設置相關問題:過期的酸奶為什麼不能喝?酸奶的味道如何?有些酸奶的盒子為什麼會鼓起來?通過學生的討論,將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問題提出來,使學生感受到趣味十足的生物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將實際生活和生物知識聯係起來,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識。
二、創設問題情境,
生物學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主要是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人的思維活動常常是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問題和疑問可以推動人們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善於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千方百計地創設具有啟迪思維的最佳問題情境,巧妙地通過問題來刺激學生自覺學習,自行發現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發學生的獨立探究精神,從中發現規律,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從而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