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實環境下中小學學生德育主體缺失的反思及對策_(1 / 2)

現實環境下中小學學生德育主體缺失的反思及對策*

教育與管理研究

作者:沈曉紅 芮文平 閆立琴

摘 要:在實效性視域中中小學德育主體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理清中小學德育主體缺失的原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其歸位,有利於增強中小學德育的實效,從而提升其實效性。回顧和反思我國多年來學校德育的曆程,我們不難發現當前中小學德育之所以缺乏實效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雖然在理論上反複論證德育的主體性。而現實做法仍有不少禁錮學生的現象。而新時期社會的發展,迫切要求中小學德育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和創新意識的人。因此,對於中小學學生的德育主題缺失問題的反思和對策,是德育麵臨的新課題。

關鍵詞:中小學生德育;主體缺失;反思;對策

一、中小學德育學生主體性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在德育目標上,忽視學生的主體發展水平多年來,我國中小學德育目標過於理想化,缺少層次性,存在“高大全”的現象。人們往往重“超前”輕“現實”,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忽視學生的道德現有發展水乎,把目標當基礎,把終點當起點,一味地強調“先人後己”、“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些貪大求全的德育目標,被演化成了中小學各個階段的德育發展性目標。導致教師的主觀願望超越了學生的實際需要,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人的德性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不分德育的層次,不關注德育對象的年齡階段,把終極德育目標當作每一個階段的德育目標,也是違背德育規律的,將會“欲速則不達”。

(二)在德育內容上,忽視學生的主體道德需求“好的道德規範應該是生命的內在需要,而不應該是遊離於生命之外的什麼東西。”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德育內容片麵強調社會規範的要求,忽視了人自身的道德發展需求。人們將教育要促進人的社會化,片麵地理解為對社會的順應,而很少強調把人培養成改造社會的主體,導致中小學德育內容嚴重脫離社會和學生實際,甚至把某一時期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主要內容進行灌輸,進行大而空的道德說教,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忽視學生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調節。

(三)在德育方法上,忽視學生的主體德育功能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的途徑和手段,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橋梁。一些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德育方法上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德育功能,主要表現在:重傳遞,輕思考,忽視道德選擇和澄清能力的培養;重灌輸,輕交流,忽視師生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重說教,輕踐行,忽視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重堵截,輕疏導,忽視學生個性的需要和發展;重外律,輕內修,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重顯性,輕隱性,忽視發揮教師示範、環境陶冶、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由於德育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德育功能,因而導致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