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1 / 2)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

教育與管理研究

作者:李軍成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和不斷成熟的重要階段,學生在接觸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和接受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想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數學教學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了,學習態度就端正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減少了,自然學習就多了動力,相應的教學的效果也就能夠得到凸現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學滲透;師生關係;發展

全麵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麵臨的重大任務和時代旋律。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之一,就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和不斷成熟的重要階段,學生在接觸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和接受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在新時期學校教育中,隻憑簡單的知識傳授是遠遠不能達到育人的教育目的,隻有在課堂教學中把傳授知識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情感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做人觀、學習觀、處事觀,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結合心理學、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多年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本人認為,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了,學習態度就端正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減少了,自然學習就多了動力,相應的教學的效果也就得到凸現,由此要達到傳授知識與心理健康相互滲透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愛”中體會到溫暖教學、情感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情感也是發展人的智力的重要心理條件。在情景創設中,教師要情緒穩定、心理健康,捕捉情景導入的切入點,從學生實際出發,善於與學生互動、交流,增強語言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就會給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帶來勇氣和自信,就會使學生產生積極、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達到師生和諧相處,從而影響和感染學生的積極情感。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誘發問題意識和探求動機,學生保持積極向上、樂觀愉快的學習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如何讓數學知識中那些繁雜的數字運算、單調的數學符號、複雜的數學公式、抽象的數學原理被小學生主動接收,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效益和師生交往觀。因此在教學中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基礎,結合其心理特點、生活經驗,創設合理情境,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心理空間,有效地從情境中發現、分析並解決問題,不斷溝通生活與數學的聯係,逐漸地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從而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這樣既能改進數學知識教學的呈現方式,也能促使學生積極地進行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有效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