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見(1 / 2)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見

教育與管理研究

作者:梁誌林

摘 要: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從學生的情感入手,著力開展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以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並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盡量在多個層麵上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使學生“情動而辭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情感;體驗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麵智力的發展。”這裏強調的就是在課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應是教學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從學生的情感入手,著力開展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以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並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盡量在多個層麵上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使學生“情動而辭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呢?

一、創設情感氛圍,調動學生情感

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得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多下一番工夫,挖掘作者心靈深處的思想情感,精心設計導語,聲情並茂地創設一種恰當的氣氛引導學生入境,隨著情感的發展,情節的深入,學生自然會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比如在教《故鄉》一課就設置了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我們都深愛自己的故鄉,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思故鄉。讚美故鄉風土人情的有之……抒發對故鄉離情別緒的有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激動和欣喜的有之……魯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們來跟隨《故鄉》中的“我”的足跡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樣就激起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的喜樂悲愁了。

新課程標準強調:初中語文新課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誌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可見,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用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鮮活的人文生活中感受、體驗、理解國家和社會對中學生的要求,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和習慣,使初中語文課更貼近中學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沒有情感的教學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對學生而言,積極的情感比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責任感都重要。

二、充分調動閱讀情趣,讓學生走進作品

學者曾祥芹在《閱讀學新論》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其說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了讀者的頭腦,倒不如說是讀者的思想感情進入了作者的在作品;與其說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說是讀物激活了讀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中,廣大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情趣,實現學生的閱讀情感與作品的充分融合,讓學生走進作品,與人物一起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而這離不開學生的想象與聯想,想象與聯想是情感的伴侶,隻有插上想象和聯想的翅膀,才能達到騰飛的境界,推動情感發展。在情感陶冶過程中,學生作為有意識的人,願意在老師的引導下,在積極主動地隨客體製約的同時,並突破這些製約,並根據自身的信息儲備,對作品中的空白處,通過聯係和想象,進行填補和接連,充分地領悟和理解作品的豐富內容,深刻地體驗其內在情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從積極的情感出發,聯係實際,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調動情感,延伸文本的深層蘊藏的豐富內涵。當然,感受到的東西並不等於全部理解。在學生內心情感日趨加劇之際,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表達情意的途徑和時機,讓學生的情感得以進一步深化。表演、遊戲、模仿等正是引導學生對生活、對情感的體驗,充實“自我”的絕好時機。如在上完《我的叔叔於勒》後,可讓寫小劇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遊回來後,在家門口發現一個貌似於勒的人,此時,又會發生什麼?通過這種讓學生自寫自導自演,能夠讓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那種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該課的情感目標就在學生的表演過程中得以實現,內心的愛憎情感表達也就油然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