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析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1 / 2)

探析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

教育與管理研究

作者:魏世英

摘 要:語文學困生的轉化,以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學習理論為依據,以紮實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研究、探討小學高年級語文學困生成因,尋求科學有效的轉化策略,形成比較係統的小學高年級語文學困生教育教學經驗,從而促進我校的素質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讓語文學困生也能和其他同學齊頭並進,真正落實學生的全體、全麵發展。

關鍵詞:表現;成因;轉化

一、語文學困生的主要表現

(一)識字能力差:隨著識字量不斷增加,學生對音、形、義等方麵有相似之處的漢字容易造成張冠李戴的現象,每次聽寫、默寫錯誤百出。

(二)朗讀水平低:我們曾對全校各年級的55位語文學困生進行過一次課文朗讀能力的檢測,朗讀情況記錄如下:錯字329個,平均6個;漏字211個,平均4個;添字162個,平均3個;回讀274次,平均5次;破句157個,平均3個。結果可見,學困生對於學過的課文想做到基本的正確、流利也顯得非常困難,更別提有感情了。

(三)課外閱讀少:在對學困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隻有17%的學生經常閱讀課本以外的讀物,有53%的學生認為自己閱讀能力很差。對於為什麼不讀課外書的回答,主要有:讀課外書沒有看電視帶勁,家裏沒有課外書可讀,語文老師沒有要求,家長舍不得給錢買課外書。閱讀量的缺乏造成學生語言詞彙的積累不豐富,聽、說、讀、寫方麵不能觸類旁通,麵對短文閱讀等理解性比較強或靈活性較高的題目,學困生往往就寸步難行了,最直接的見證就是檢測時試卷上大片的空白。

(四)交流限於聽:許多老師都在為營造課堂上爭先恐後發言的氛圍而使勁渾身解數,但細心的聽課者透過如林的小手,會發現每節課上總有那麼幾位低著頭躲在繁華背後“與世無爭”的“忠實聽眾”,他們往往都是學困生。他們已經習慣了在一旁默默地看、默默地聽,對其他同學的表現不提任何意見,更沒有主動站起來大聲反駁別人的勇氣。熱鬧的課堂讓他們不知所措,力不從心,隻能被動地接受灌輸。

(五)寫作質量差:大多數語文學困生不懂得審題,對寫作的要求無法領會。他們筆下的文章總顯得空洞、幹癟而又不合規範,語句不通順,錯別字成堆,同學不願看這樣的文章,老師對這樣的文章也持冷淡態度。

(六)作業習慣糟:學困生之所以形成,說到底跟他當初剛入校時的作業習慣有很大關係。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學困生平時當堂訓練作業都無法正常完成,書寫速度慢,書寫質量也很糟糕,不少題目在動筆之前老師一般都要簡要地提示一下,但輪到動筆時依然不會。長此以往,更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缺失 家長思想陳舊,對孩子教育不重視。如今社會,許多學生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在農村,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小學時期的教育很不重視, 特別是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麵,許多家長根本就是空白;家長素質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現在農村這批學生家長大文化素質都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根本就束手無措。他們也想更好地教育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但由於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會運用有效的方式去引導和培養孩子;生活逼迫,無力監管孩子。在農村裏,有一大部分的孩子家長都是在外打工的,大部分家長,無奈的把孩子留在了家裏,交給年邁的長輩帶,於是出現了很多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