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媒體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分析(1 / 2)

多媒體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趙春梅 曹立晶

摘 要:小學,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的基礎階段,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了解係統化的知識有啟蒙和引導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學校園和小學教師在學生的基礎教育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加之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新課改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小學的科學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形成科學思維方式有良好的效果。多媒體作為現代教學的輔助教學工具,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各階段教學中,本文根據對多媒體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的分析,以此說明多媒體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科學實驗;應用;分析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係統,是以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為研究對象,進行的有依據、有檢驗、有結果的認知過程。科學實驗是人們以某種結果為目的,進行的一係列觀察和探索的過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運用科學為目的,進行安全、係統的教學。我國的科學技術在亞洲國家中排行名列前茅,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中也是被廣泛應用,多媒體作為當代的信息技術更是被廣泛的運用到教育事業中,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著前所未有的幫助[1]。那麼多媒體對於小學科學實驗來說,到底具有怎樣的教學效果,以下通過幾點論證來說明實施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可行性。

一、吸引學生注意力,發掘學生科學思維

在傳統的小學科學實驗中,小學生的思維本來就是懵懵懂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無實例的講解,那麼小學生的思維則更加混亂。教師對於一些抽象稍複雜的知識也隻是一帶而過,無從下手。而多媒體技術完全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聲、圖、文、影”於一體的特點,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成有趣、易懂的課堂教學,使科學知識更直觀、更簡單地呈現在學生麵前,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發散思維。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學生的注意力很自然的被大屏上的動畫或圖像所吸引,所謂“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習科學的興趣,而且可以發掘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金魚》這一篇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在平時的授課中,很難將金魚帶到課堂上,並對其具體構造進行分析講解,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讓金魚在屏幕上活靈活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入有關金魚的各種知識。讓學生更清楚的了解金魚的生存法則。

二、增加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在多媒體技術沒有進入到各階段的教學中時,教師的教學內容都來自於教材,教學模式也隻是枯燥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教學內容死板,教學方式單一。而多媒體的應用不僅增添了新型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都有很大提升。例如:《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火山與地震》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先播放一些關於地震的視頻(如汶川地震),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地震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危害,然後讓學生進行討論,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後果,隨後教師通過多媒體來展示地殼的不斷運動,在地下的岩層承受不住地球內部的壓力的時候,地殼發生斷裂,從而引發地震災害。教師通過多媒體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地殼運動原本枯燥的課程變成聯係實際生活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