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行知理論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入(1 / 2)

陶行知理論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入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陳心憶

摘 要:隨著教育體製不斷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個性化發展。新時期教育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理論是當今小學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基於此,本文就陶行知理論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入進行研究,分析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關鍵詞:陶行知理論;蘇教版小學數學;融入

陶行知理論在教育中應用頗多,其中最為顯著的有三條理論:第一,教育要因材施教,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才能夠取得顯著效果;第二,手腦並用,教育需要從實踐中出真理;第三,教育要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為此,下文針對陶行知理論進行分析,將其融入到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中,並提出提升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一)“滿堂灌”教學形式嚴重

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點學科,教學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誌發展,設計與學生思維邏輯相符合的數學教學模式。但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小學教學中“滿堂灌”現象嚴重。例如,在習題課上,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後習題解答,全過程基本上是教師講解,很少見到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向教師提問。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注重的是結題的速度,而不是學生解題的過程,這樣的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1]。

(二)教學方式單一傳統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學方式傳統,教學內容設置枯燥乏味。教師是課堂上的主體,學生隻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不能實現師生互動。傳統教學方式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不能從學生學習習慣本身出發,進行有針對性教學。換言之,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實現因材施教[2]。

二、陶行知理論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入策略

(一)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他將教育賦予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培養學生創造力就需要教師像園丁一樣,首先要對花朵充分認識,掌握其生長特點,才能對其施以適當的肥料、水分以及除去害蟲,這樣,花朵才能夠生長的欣欣向榮。現代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說,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特質進行教學,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行因材施教方法主要體現在分層教學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育[3]。

1.班級內部分層。班級內部的分層教學模式,首先需要教師根據班級內部學生的成績進行分組,其次,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成績製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進而能夠達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該種新型的教學理念能夠充分展現了分層教學模式的數學理念,還能夠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差異性發展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