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數學“圓麵積”教學設計研究(1 / 2)

小學數學“圓麵積”教學設計研究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盧玉珍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幾何知識占有很大比重,其中“圓麵積”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公式的推導和應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促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些知識,實現教學目標。本文針對“圓麵積”教學進行設計,希望通過該設計提升教學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字:小學數學;圓麵積;教學設計

小學新課改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求對這些知識進行擴展,以數學教學中“圓麵積”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圓麵積公式,利用公式計算圓的麵積,並將該章節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如何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前的準備

教學設計前的準備是非常必要的,教師需提前一節課調查學生對圓的了解情況,可以問同學們:平時是否畫過圓?如果畫過,是否借助了什麼工具?知道什麼是圓的麵積嗎?根據前麵學習的“圓的周長”能否判斷出圓的麵積和什麼有關?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其對圓麵積的了解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範圍來確定教學中的重點,如果發現學生對該部分知識有一定了解,就可以在設計中加入延伸部分,如果發現學生對該部分知識不了解,就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基礎知識以及公式的推導上,總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計教學內容[1]。

二、教學設計的具體內容

(一)課前引入主題。一節課開始之前,教師往往要通過一個故事或者一個話題來引入本節課的主題,這種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興趣,使其快速進入到課堂狀態。在講授“圓麵積”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利用動畫的形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動畫內容如下:一隻羊被拴在一顆大樹上,繩子較短,一段時間過後周圍的草被羊吃光,呈現出圓形,另一個動畫場景與上一個相同,但是栓羊的繩子較長,周圍的草被吃光後仍然呈現出圓形,但是明顯比上一塊的麵積大。動畫放完以後,在課件裏顯示這樣的問題:草被吃光後為什麼呈現圓形?兩個圓形為什麼不一樣大?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展開積極的討論,經過觀察以後學生會發現兩個場景中隻有繩子的長度不一樣,教師要抓住這個契機,提出本節課的重點:我們發現,繩子的長度不一樣,導致吃到草的麵積不一樣,那麼圓的麵積到底和什麼有關呢?具體麵積要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內容。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順利進入主題[2]。

(二)幾何畫板的應用

1.回顧相關圖形的拚接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回顧相關圖形的拚接過程,例如,平行四邊形經過剪切、平移、旋轉以後拚接成了長方形,兩個梯形經過旋轉以後又可以拚接為平行四邊形,學生回顧起這一過程以後,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我們是否也可以把圓剪切開,經過拚接以後形成一個我們所熟悉的圖形呢?此時學生就會開動腦筋,想辦法把圓切割,教師抓住時機,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圓的切割和重新拚接的過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