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反應法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屠若曦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英語教學也隨之具有了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作為一種相對比較新穎的外語教學方法,全身反應法自上世紀問世以來,受關注程度日趨增強,其在英語教學中具有非常顯著的應用價值。本文將對全身反應法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相關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關鍵詞:全身反應法;幼兒學習;幼兒英語教學;應用
一、全身反應法
全身反應法問世於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著名心理學者James.Asher首先提出,其英文全稱為Total Physical Response,因而英文簡稱為TPR。強調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是全身反應法的主要特點之一。學生在急躁、緊張的學習氛圍中進行語言學習往往無法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而在一個相對較為放鬆、開放、積極的氛圍下進行語言學習往往卻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因而全身反應法認為,教師要盡可能的營造有利於學習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的、積極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尋找學生自身英語學習的切實動機和真正原因,輔助他們製定明確、科學的英語學習目的和目標,激發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學習的自覺性。因而,同其他教學方式相比,全身反應法教學法在以下幾點具有很強的優勢:第一,全身反應教學法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符合他們生活客觀實際狀況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在反複循環的練習過程中、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進行英語學習;第二,全身反應教學法能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其豐富多彩的活動對於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英語的熏陶和滲透。其教學的關注點並非對學生學習中的過錯進行糾正,而是通過各種有效方式讓學生認識英語,用英文進行交流溝通,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學生的急躁、緊張心理,讓他們在一個無所謂對錯的環境中學習。
二、全身反應法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對於幼兒英語教學而言,在實際過程中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英語活動參與機會,盡可能的調動他們的英語學習集中力是至關重要,另外,讓幼兒在語言學習目標達成後,要及時給予他們積極評價和鼓勵,以便讓其充分感受目標達成成就感,這都是英語學習的特殊性和他們的自身特征所決定的。想要讓幼兒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持續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幼兒英語教師就需要根據教育教學實際情況不斷的進行學習情境創設。下列幾種教學方法在全身反應教學法中經常會被用到。
(一)表演教學法。全身反應法認為,語言的核心內容在於動詞,特別是祈使語氣中的動詞,動詞是開展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的中心。幼兒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做到“講”、“做”同步,幼兒會根據老師的語言和所做的動作,在腦海中進行語言和圖形的結合,這樣在沒有漢語解釋的情況下,他們便能完成詞語理解。例如,在講授人的身體部位時,教師在不斷重複陳述英語詞彙時,通過身體相應部位的反複觸摸,並讓幼兒同樣重複相應動作,幼兒便能很好的理解和記憶相關語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