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使課堂具有生成性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馬桂芳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必須是具有生成性資源的課堂,要想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就要從三個方麵來做好。首先是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生活的環境,課前預設為生成留下餘地。其次是要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讓課堂成為一個學生敢發問的課堂,通過學生的問題了促使課堂具有生成性資源。再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風,才能促使課堂具有生成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師;學生
語文課堂最應是靈動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種動態的、多樣的課堂教學。師生共同在課堂品味母語的優美,體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師激情昂揚,學生精神飽滿,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沒有一刻不在交流, 在交流中完成我們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活潑又充滿生機。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程理念,在課前的預設中要考慮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到不斷的生成新的教學資源,讓課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教師在課堂上給人 的感覺是思維活躍,好像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其實學生是被迫跟從。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過程、思維品質漠不關心,學生也花更多的時間揣測教師想讓我回答什麼。這一過程使一些學生喪失學習的熱情,有時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教學過程也顯得乏味無比,教師成為課堂的中心。新課程理念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生成性的課堂,所謂課堂教學的生成,是在師生、生生多重組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敢於突破預設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引導學 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利用各種積極因素,及時捕捉教學生成資源,並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構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教學關注課堂生成,有利於構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有利於對學生感悟、體驗的珍視和對學生智慧的保護,有利於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麵就如何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認真備課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條件
備課不但要備教材、備學生,還要努力擴充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還要對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師自己的理解。在傳統的教學中,一個優秀的教師對教材、教學用書的熟悉,可以說倒背如流,教學設計詳盡無比,具體到每一分鍾該做什麼都已經預設好,教學內容呈現順序和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都有明確的規定。課堂就是按部就班的開展教學。這種剛性的教學設計影響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彈性生成。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對課堂中的生成資源視而不見或不能及時處理,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組織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拓展生成。並且教師很容易在備課中忽視學科知識與學生經驗的有機結合,忽視學生的整體感受與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係,因此,忽視了學生意義生成。在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考慮到學生,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生成性資源來對待,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心理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這也是有效實施生成性課堂的前提。學生所處環境不同,他們的理解就會大不一樣。例如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如果教師對《紅樓夢》不熟悉,那就很難應對課堂的變化,很難促進問題的生成,也難以給學生帶來興趣,這種情況下課堂也就沒有了生機。有時學生會問:林黛玉總是哭哭啼啼,賈寶玉為什麼還要喜歡她?諸如此類的問題,有時候會讓我們的老師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隻能回避,如果教師有了充分的準備,會引導學 生更深入的探討人物,把對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說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人物了解會更深入,或依據學生的問題來設計新的問題,讓學生在探討中提升對文章的理解,課堂的氣氛就能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