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陳作東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語言文字的積累,其途徑是聽和讀;語言文字的表達,其形式是說和寫。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觀,去引導學生在會讀一本書的基礎上,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廣泛開展閱讀活動,博覽群書,吸收名家名篇的語言精華。語文學科是工具學科,它擔負著承載知識和信息的重要任務,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科的基本能力,是能否學好語文、甚至其他兄弟學科的關鍵,更是學生走向社會之後生存的基本本領。
關鍵詞:興趣;活動;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個性放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閱讀教學的建議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是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目標更特別強調學生的個性感受和體驗,這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作出自己的判斷”等九個帶有“自己”一詞的表述中可見一斑。長期以來,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在這種教學狀態中,語文教學隻能停留在“少、慢、差、費”的低級階段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一、激發興趣,提高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貫徹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我十分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課外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盡可能地滿足於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學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情意感召法。既經常創設一種濃厚的“書香”氛圍,和激動人心的“書林”境界,讓學生產生一種置身於精神文明寶庫的神聖感。比如,搜集關於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訴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組織參觀新華書店、有一定規模的圖書館,讓學生感受到書海浩瀚和讀書之樂趣,從而激起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
(二)交流展示法。當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以後,為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並且也為了獲取他們課外閱讀效果的反饋信息,我們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條新聞”、“一人一個故事”、“一人一篇演講”等,讓學生將課外閱讀中所風的大事要聞、奇事怪物、民情風俗、自然風光等說出來;其次每學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書麵交流活動,比如優美片斷摘記彙展、讀書筆記結集等。這些做法,可以激發全體學生閱讀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