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策略研究(1 / 2)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策略研究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趙鳳禮

摘 要:詩歌是一種知青的文字載體,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體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詩歌韻律的啟蒙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麵的發展,進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

在新課標教育中,小學語文中的詩詞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附錄中推薦了70首小學生古詩詞背誦篇目,而從古至今,詩歌欣賞是文學作品欣賞的基礎,這也就造成了教師教學中存在“如何進行詩歌教學”的疑問。本文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詩歌教學方法談一些體會。

一、明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中的主體參與就是學生作為具有自為性、可為性與作為性的主體對教學在自己角色上的一種主觀能動性行為。這種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非常像中國傳統諺語所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隻有學生自己感受到學習的需要,並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這種課堂才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因此,在課堂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把學生當成教學的主體。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如果課堂是一個舞台,那教師隻是組織者、引導者,真正的參與者、學習者並展示才華的人,應該是也隻能是學生。即以《別董大》而言, 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試著自己說出這首詩表現出來的分別的留戀、安慰和樂觀的意義來,至於詩中表現的喜悅感情,以及深層的對祖國的熱愛,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表述。這既是對詩歌大意的掌握,也是對兒童說話表述能力的培養,對愛國精神的培養。

二、以讀為本、領會詩意、感悟詩情

“以讀為本”是語文教學的魂。古人對詩歌的理解有著十分精辟的論斷,他們強調讀詩主要品味詩中表達出來的一種意,一種情,一種韻,而不是落得太實,講解太清楚,因為很多詩是隻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詩歌的特點是富於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回腸蕩氣,使人百讀不厭。隻有把節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漸漸體會詩歌之精妙,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誦讀,反複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引導學生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詩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