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回天的“末世凡鳥”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翟新娟
摘 要:崇禎皇帝與王熙鳳雖然一個是現實中的人物,一個隻是虛構的形象,但將二者進行比較,會發現他們有許多的相似點:第一,他們都屬於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第二,他們都有遠大抱負,努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關鍵詞:崇禎;王熙鳳;自我實現
在以往關於王熙鳳形象的比較研究中,多是選擇郝思嘉和潘金蓮等女性形象作為王熙鳳的比較對象。但是,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其實明朝的末世皇帝崇禎和王熙鳳也具有很多的相似點:崇禎是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王熙鳳是“末世的凡鳥”,兩人生活的社會背景和所屬階層相似,都具備一定的能力,也有著相同的自我實現的追求,可是兩人最終都有一個相同的悲劇性結局——雖然勵精圖治,但卻無力回天。本文將從二者追求自我實現的背景、條件和結局三個方麵進行論述,以探求他們自我追求毀滅的原因以及其現實意義。
一、崇禎與王熙鳳追求自我實現的背景
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末帝崇禎,已經曆了十六代近兩百七十年的曆史。從明朝中期開始,尤其是萬曆以後,君臣無能,朝政腐敗,朝廷的各項製度遭到破壞,統治日趨不穩。崇禎從他的哥哥天啟皇帝手中接過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時,明朝已經麵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朝政大權被閹黨所把持,日漸強大的後金和頻繁災荒導致的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也嚴重威脅著大明的安危,國家動亂不堪。雖然崇禎受命於危難之間,卻滿懷中興之誌,他希望自己能夠力挽狂瀾,拯救國家於水火。同樣的,王熙鳳接管賈府之時,賈府早已出現了衰敗之象:第二回冷子興說“如今的這寧榮兩門,也都蕭疏了,不比先時的光景”,“古人有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及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氣象不同。如今生齒日繁,事務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劃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麵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這還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誰知這樣鍾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由此可知,此時王熙鳳接手的是一個逐漸衰落瓦解的賈府,她自己也很清楚“如今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和“出的多,進的少”的現狀,但她並沒有選擇消極逃避的態度,而是希望榮國府乃至整個賈府的“家富人寧”能在自己手中持續得更久一點。由此可知,雖然崇禎與王熙鳳生活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但在相似的社會背景下, 他們卻以一種類似的方式, 在各自的生活範圍內,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奮鬥與掙紮著。
二、崇禎與王熙鳳追求自我實現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