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初中政治課教學中的穿插藝術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孟文霞
摘 要:穿插教學在思想教育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把思想教育融合於教材內容中,既不會牽強附會,又不會生硬死板,會達到融情於理、水到渠成的功效。在穿插教學中要學會“點撥”功夫。“點”,就是點中要害;“撥”,就是撥開疑惑。言簡意賅,分辨清晰,所用時間不多,但效果甚佳。
關鍵詞:穿插教學;定量滲透;觀察分析
在政治課教學中,圍繞教材中心內容,適當拓寬知識,開闊視野,進行穿插教學,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既能使課堂中充滿生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學生的對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穿插教學是否搞得巧妙靈活,便是教學藝術的展現。
一、定量滲透,適當擴展
穿插的內容一定要與本節教材內容密切相關,圍繞教學目的要求選擇恰當的課外材料,或滲透曆史知識,或穿插現實生活內容,或補充科普知識,麵向社會、麵向時代、麵向生活,在內容上可以多方位,多側麵;在數量上要適當,不能喧賓奪主;在質量上要精彩切貼,不能脫離教材。如講到“政治的核心問題是政權問題”時,我穿插了一段曆史故事:1949年,蔣介石下野。途經杭州時,為盡地主之誼,浙江省主席陳儀借西湖樓外樓飯店設宴。席間,陳儀見蔣介石心情不好,便進言道:“委座,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蔣介石聽後,大怒,擲筷拂袖而去。陳儀也因此招致禍災,於1950年在台灣被蔣介石所殺。穿插這段曆史故事,既說明政權的重要性,又使學生認清了蔣介石的反動本質。通過滲透曆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基本觀點。
穿插教學不等於舉例。舉例是以具體事例說明某一觀點或原理,而穿插教學是拓寬知識麵,培養能力,提高覺悟,根據教學內容發展的需要而決定取舍,有較大的靈活性。如講“運動是物質根本屬性”這一知識點,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把握好各種“運動”。此時,可以穿插創立了“泛係理論”的吳學謀編的一首“動字歌”:“人生在於悟動,生命在於運動,機緣在於活動,創業在於行動,開發在於優動,改革在於巧動,致富在於勤動,衰敗在於懶動,創新在於主動,挨打在於被動,災禍在於盲動,罪過在於亂動,離心在於私動,無為在於不動。”這一穿插,不僅加深了對運動的理解,而且使學生懂得了許多人生的道理,達到提高覺悟,培養能力的效果。
二、點撥到位,恰到好處
在穿插教學中要學會“點撥”功夫。“點”,就是點中要害:“撥”,就是撥開疑惑。言簡意賅,分辨清晰,所用時間不多,但效果甚佳。例如,講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鬥爭時,階級矛盾隻能用“緩和”一詞,不能用“調和”一詞。“緩和”是指程度,“調和”是指性質,兩者意義不同,“點”得清楚,就不會誤用。又如,“辯證唯物主義”與“唯物辯證法”兩概念,要點明哪一個是中心詞,哪一個是修飾詞;要明白若是詞序顛倒了,意義就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