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走入小學語文課堂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李小紅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讓社會生活進入語文教學的課堂,讓語文教學散發生活的氣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尋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感悟生活。
關鍵詞:語文;生活;感悟
美國教育家華特很早就提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句話充分顯示了語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因此,應該讓社會生活進入語文教學的課堂,讓語文教學散發生活的氣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尋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也就是說,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與“時代的活水”(於漪語),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感悟生活。
一、識字教學巧用生活資源
識字教學向來是語文教學中最枯燥、最乏味的環節,而識字又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低年級學生要多識字,快識字,才能為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運用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識字中享受生活的快樂,發展學生的個性,力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構建認識,愉快地識字,掌握漢字的規律,提高識字效率,為學生終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形式有“自我介紹”、“最美的名字”、“我的名片”等姓名識字;繪畫、手工製作識字;商標、貼標簽識字;給玩具起名字,編故事識字……在這些生活化的氛圍引導學生輕鬆有趣地學習漢字。如在剛開學不久,每次發作業本時,讓全班學生輪流發,並打印了全班學生的姓名,貼出來,且人人一份,隨時識記。還讓學生用自己的名字設計小名片,互遞名片,自主交流,以生活化的識字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又如在教完《自選商場》後布置同學們:你們身邊也有很多漢字,星期天,請爸爸媽媽帶你們到超市裏“找漢字”,看誰的收獲大。星期一,同學們交流討論時,大家都有很多收獲,諸如“早餐派”洽洽食品、“奧利奧”餅幹、“伊利”牛奶、“立白”洗衣粉、“親親”八寶粥……當學生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這些漢字時,是多麼興奮啊!這時,我又鼓勵學生進一步留意生活,如招牌、路牌、廣告等,鼓勵學生通過兒童節目、新聞報道、課外讀物等多種途徑識字,這樣的識字教學既聯係了生活,又拓寬了識字渠道,擴大了識字量。在這充滿著生活的氣息、飽含著親身的體驗與激蕩著情感的情境中進行識字教學,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負擔為享受、變枯燥為快樂。
二、閱讀教學創設生活情境
葉聖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作者寫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學生讀課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師要善於把握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有意識地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係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去表達,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吐真言、抒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