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1 / 2)

淺談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汪小勇

摘 要: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無疑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和難點。數學作為高中課程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自然是實施研究性學習方式的重要一環。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不斷更新觀念,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滲透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關鍵詞: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實踐

自2002年9月1日起,我國教育部製訂的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要求全國各省市的高中開始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的首次被提出,對影響學生的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具有重要意義。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無疑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和難點。數學作為高中課程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自然是實施研究性學習方式的重要一環。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不斷更新觀念,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滲透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下麵我結合高中數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通過學生自身在實踐中以富有創造意識的積極性, 主動地去探求獲取, 其實質是讓學生經曆自己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問題、自行解決問題這一互動、自主的過程。也就是說課堂教學要摒棄以往教師作主宰、“一言堂”的現象,學生被動跟著走,教師講得多學生動得少,學生對教師依賴性強,自主學習空間明顯“縮水”,無形中甘願受教師的“牽製”被動聽講,依葫蘆畫瓢,缺乏主動精神,缺少獨立見解和創新能力。由於學生長期以來習慣於規規矩矩聽老師講,因而缺乏主體意識,特別是缺乏主動參與教學各環節的意識,缺乏主動自學、提問、解題、質疑、思維、總結等意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就很差。而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順應學生的學習思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要想把研究性學習真正落實到實處,應做到人人都能參與,人人都能參與研究,通過參與研究的過程獲得體驗。

二、聯係生活實際,讓學生樂於研究性學習

生活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起點和歸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著力研究學生的生活背景, 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注重對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加工, 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融合起來。例如:在教學指數函數y=ax(第一課時),在講形如y=ax(a>;1,a≠1)是指數函數前先演示個小計算題,一張厚度是0.1mm的白紙,反複對折15次,厚度超過了身長2米的人,學生在半信半疑中指出,這實際是求y=0.1×215的值,底數不變,紙對折一次厚度是0.11×2=0.2(mm);紙對折兩次的厚度是0.1×22=0.4(mm);……,當對折15次後,該紙厚度應是:0.1×215=3276.8(mm)厚度當然超過兩米身高的人了(實際是難折15次的)。底數不變,指數變化的函數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列舉如此一例引入課本內容恰到好處。例如:在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時可引入,同學們,我願意在一個月(按30天算)內每天給你們1000元,但在這個月內,你們必須:第一天給我回扣1分錢,第二天給我回扣2分錢,第三天給我回扣4分錢……即後一天回扣的錢數是前天的2倍,你們願不願意?像這樣創設引入教學情境,不但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鍾愛數學,激發學習動機,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而且能培養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感受數學的無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