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氯黴素:氯黴素在母乳中含量較多,由於嬰兒的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氯黴素進入嬰兒體內後易引起藥物蓄積中毒,發生呼吸功能不全、紫紺、腹脹等症狀,稱為“灰色綜合征”。而且,還可引起骨髓抑製。所以乳母應禁用。
(2)四環素:四環素在母乳中含量較多,它可影響嬰兒的牙齒和骨骼的發育,造成牙齒永久性著色。故乳母應禁用。
(3)磺胺類藥物:在母乳中的含量因品種不同而多少不一。嬰兒肝髒解毒功能差,致使此類藥物與膽紅素爭奪血清蛋白,使遊離膽紅素大量積聚,並可透過血腦屏障,滲入中樞神經,引起核黃疸,對早產兒的影響尤甚,故乳母禁用。
(4)嗎啡:母乳中含量多,易使嬰兒成癮。乳母禁用。
(5)甲丙氨酯(安寧、眠爾通):母乳中含量多,為乳母血漿量的4倍,可對嬰兒產生鎮靜作用。乳母禁用。
(6)口服避孕藥:母乳中含量多。可引起男嬰乳房增大,且可使乳量減少。乳母禁用。
近年來,新藥大量問世,它們對嬰兒可能引起的影響還不為人所知。哺乳期婦女的用藥原則為:
(1)既不可隨便用藥,又不可“因噎廢食”,不敢用藥,影響治療,導致病情加重。
(2)用藥時必須考慮到對母嬰兩方麵的影響,合理用藥,盡量采用藥效相近、不良影響較小的藥物;對新藥或不甚了解的藥物,暫不選用,改用熟悉的較安全的藥,待了解後再酌情選用。
(3)若乳母必須用藥,而對嬰兒又有影響時,一是控製使用劑量;二是暫停哺乳,但一定要定時排空乳房,3~4小時擠奶一次,以防回奶。停藥3~5天後再恢複哺乳。
(4)乳頭塗抹的外用藥物,哺乳前應先洗去,以免被嬰兒吞服。
(5)就醫時,乳母應主動告訴醫師哺乳這一事實,以免發生因不知情而誤用不宜使用的藥物,造成對乳兒的不良影響。
乳頭凹陷及皸裂防治
大多數成年婦女的乳頭都明顯地凸出於乳房中央,高約1厘米,這種明顯外凸的乳頭才有利於嬰兒的吸吮。但有少數婦女的乳頭沒能豎立在乳暈上,相反,卻陷入於乳暈裏,這就是乳頭凹陷,俗稱“瞎奶子”。造成乳頭凹陷的原因,除部分與乳頭、乳暈部肌肉發育不良,乳頭下缺乏支持組織撐托有關外,更多的是與束胸或選用文胸不合適等人為因素有關。
乳頭凹陷會給哺乳帶來困難,嬰兒無法吸吮乳汁,使乳汁瀦留於乳房內,為乳腺感染提供可能;乳頭凹陷還可使乳頭皮膚所分泌的皮脂、脫落的上皮等代謝產物不易清除,積聚於凹陷內,易引起感染。所以,乳頭凹陷應予糾正。
乳頭凹陷通常采取吸引法糾正。取一個50毫升的注射器,將連接針頭的一端截去一小段,使注射器呈圓筒形,將斷端磨光後,覆蓋住乳頭凹陷處,然後抽動注射器芯,使局部形成負壓,將乳頭吸出,使其外突。也可利用吸奶器的負壓吸引,使凹陷的乳頭凸出來。乳頭吸出後,還應經常用手指將乳頭向外牽拉,以鞏固效果。
乳頭皸裂,實際上就是乳頭上出現小破口,深者可有出血、疼痛,並常因疼痛而影響哺乳。乳頭皸裂的破口還是細菌侵入引起乳腺炎、乳腺膿腫的重要原因。所以,防治乳頭皸裂對保證母乳喂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人們心目中,常認為嬰兒吸吮乳汁時,含接的是乳頭。其實,嬰兒的嘴隻含接乳頭,不但不易吸到奶,相反,還易咬傷乳頭,引起乳頭皸裂。
預防乳頭皸裂應掌握正確的哺乳方法,即哺乳時,應讓嬰兒將大部分乳暈和乳頭一起含接於口中,讓嬰兒的牙齦擠壓乳暈旁的乳竇,使乳汁流出。哺乳結束後,應輕輕將嬰兒的下頜推開,使嬰兒張嘴後再取出乳頭。若哺乳一結束就將乳頭抽出,則易發生乳頭皸裂。此外,哺乳結束後,應擠出少許乳汁塗布於乳頭,待乳汁幹燥後,再蓋上衣衫。這些措施都有助於預防乳頭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