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正能量管教和說服讓孩子更聽話(4)(1 / 3)

提起對孩子的傷害事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被人搶劫、勒索、欺負、性侵害以及被家長或教師體罰,等等。而孩子們受到的“軟”傷害常常被人忽視,如軟性的語言傷害。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近年曾公布了一項內容為“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校園傷害”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81.45%的被訪小學生認為校園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盡管這個調查是針對校園傷害而開展的,但對於家長來說,同樣要予以重視和反省。因為對孩子們來說,語言傷害不僅來自學校,而且也有來自家長的。美國一家權威機構對1萬名0~10歲的孩子進行跟蹤調查,最後發現,對幼小心靈傷害最大的是來自父母的語言傷害。這種情況在我國也較為普遍。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孩子的心靈就會扭曲,即使成年之後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要對不良語言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予以高度關注,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的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許多刺激孩子的話,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為嚴重。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切不可成為這樣的傷害者,尤其不要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家長。

親子正麵溝通秘訣

家長要避免對孩子的“語言傷害”,並不是件難事。

1. 管教孩子禁止用傷害性語言

要清醒地認識到“語言傷害”的嚴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2. 多鼓勵孩子,采用積極性的語言教育孩子

時時刻刻注意不對孩子說傷害他的話,尤其是在“恨鐵不成鋼”或氣急的種種情況下,更要保持理智,控製好情緒,努力做到和風細雨、循循善誘。

3. 講究批評的藝術,要以提醒、啟發來代替指責、訓斥

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使孩子有更努力的動機,用“沒關係,慢慢來,盡力而為”幫助孩子調整焦慮、緊張的情緒,等等。

4. 做好自我調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帶來的後果卻截然不同。家長們若要科學地教育孩子、關愛孩子,就該多用“良言”,禁用“惡語”,以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家長朋友,為了孩子,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吧。

營造一個愉快、舒適的進餐環境

上一年級的小磊平時很活潑,但一到飯桌上就像變了個人一樣,什麼話也不說,匆匆扒完飯就跑了。他的父母很納悶。最後,谘詢了教育專家才知道,是因為以前父母一到吃飯的時候,就開始數落孩子這個沒做好、那個沒做好。小磊有時候興高采烈地想告訴父母一些學校的開心事情,父母往往都嚴厲地說:“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別說話!”久而久之,小磊對父母產生了抵觸情緒,專家還說,進餐環境不好不僅孩子心理受影響,生理上也會受到抑製,各種消化機能也將嚴重受阻,形成條件反射,勢必挑食厭食,發育不良。

可能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平常工作忙,幾乎沒有時間和孩子溝通,隻有在吃飯的時候一家人才能聚到一起,所以會趁機抓緊時間教導孩子。但是,吃飯時教育孩子如果不得法,對孩子今後的成長非常不利。

其實,餐桌雖小但意義重大。家長如果能夠營造一個愉快、舒適的進餐環境,就等於搭建了一個和孩子進行良好溝通的橋梁。在愉快的環境當中,孩子有發表自己“高見”和“新聞”的機會,既有利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又有利於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還有利於活躍進餐的氣氛。

家長也可以利用餐桌這個“陣地”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和進餐禮儀。比如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擺放餐具、收拾餐具的事情,讓孩子有家庭責任感。在吃飯的時候,要注意一些禮儀,比如要等家人或是客人都坐下了,才可以動筷子;好吃的東西要先考慮到別人,不能把好吃的菜都放自己的碗裏;咀嚼東西以及喝湯時,不要發出聲響;夾菜時不要東挑西翻,等等。不過,這方麵的訓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由於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沒有時間管教孩子,於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教育孩子的好時機,美其名曰“餐桌教子”。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6大城市2 500名中小學生中進行的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孩子在吃飯時挨過父母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