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諒孩子的過失
在生活中,有時父母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過失,更何況是不諳世事的孩子。因此,麵對孩子的過失,父母要學會製怒,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把它看做是正常現象,是孩子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父母要心平氣和地給孩子講道理,幫助孩子分析過失所在,並指出改正的辦法。如果父母能包容孩子的過失,那麼孩子也會學會包容他人。如果將孩子暴打一頓,非但不可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相反有可能讓孩子從父母那裏學會了用“武力”解決問題。
2.區別對待孩子的過失
孩子的過失分為偶然性過失和主觀性過失。偶然性過失,一般是孩子無心或無意間所犯的過失,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等。對待這類過失,父母要原諒孩子,並幫著孩子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主觀性過失,主要是指孩子由於故意或判斷失誤造成的過失。孩子犯這類過失的主要原因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不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對待這類過失,父母一定要嚴肅認真地給孩子講清楚過失的所在以及危害,並要督促孩子改正。
3.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有的父母性子特別急,當孩子犯錯時,不給孩子解釋的時間和機會,先打罵一頓再說。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是很自私的,打罵孩子僅僅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怒氣,緩解自己的情緒,絲毫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有時孩子犯錯並不是出於本意,而是想幫助父母做點事,隻是由於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不夠才犯錯的。比如有個小女孩本想幫父母洗碗,卻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如果父母不聽孩子的解釋而打了孩子,其結果是打擊了孩子勞動的積極性,以後孩子再也不會幫父母幹活了。
4.教孩子學會自我教育
有時孩子無意間犯了錯,還沒等父母批評教育,自己已經開始後悔、反思並自我教育了。因此,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尋找原因並加以改正,這樣孩子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改正過失的自覺性也會更高,以後就會少犯或不犯同類的錯。
總之,孩子的心異常嬌嫩,像一株剛露頭的嫩芽,一朵初綻放的花蕾,需要父母加倍地嗬護。
不要隻盯著孩子的缺點挑刺
有一個叫王靜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她最不喜歡上的課是手工課,因為她總是不能順利地做好老師教的內容,她的手不像其他孩子的手那樣靈巧。為此,她非常苦惱,回家問媽媽,媽媽對她說:“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你可能不如別人手巧,可是你也有很多他們沒有的優點。再說了,媽媽小時候還不如你呢,你看我現在不是什麼都會做嗎?”
媽媽的話讓王靜信心大增:“對啊,我雖然不如別人手巧,但是我能唱出好聽的歌曲,還會給其他孩子講故事呢。”
上小學後,王靜開始討厭體育課。因為很多體育項目她都做不好,她不如其他孩子跑得快,不如其他孩子跳得高,甚至連一些簡單的動作都不能順利地完成。為此,體育老師也經常說她“笨”。看著別的同學在操場上快樂地跑著、跳著,她隻能傷心地掉眼淚。
她去找爸爸訴苦,爸爸把王靜攬在懷裏,心疼地對她說:“不是你笨,是爸爸不好,把這個缺點遺傳給了你,我小時候還不如你做得好呢,不信你看……”爸爸說著,非常笨拙地在地上做了一個前滾翻的動作。看著爸爸笨笨的樣子,王靜不禁笑了起來,原來這麼優秀的爸爸都有缺點啊。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何況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孩子身上所謂的優點和缺點往往是辯證的,表麵是缺點,實質卻包含著優點的潛能;今日的缺點,也許就是明日的優點。辯證法告訴父母,一切事物都處於轉化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孩子的缺點也能夠轉變成為優點。
美玉也有瑕疵,孩子有缺點不可怕。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們總會在一些方麵有不足甚至有缺陷。這時候,如果連父母都看不起他們,甚至嘲笑他們,那孩子會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棄,從而毀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可以說,不論孩子有什麼樣的缺點和不足,都是可以糾正過來的。
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缺陷,隻是程度不同。對於具有明顯生理缺陷的孩子,父母更應該通過自己的賞識和鼓勵,給他們生活的自信和勇氣。有時候,甚至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巧妙地“騙”一下孩子,讓孩子在謊言中忽略自己的缺點,抹平心中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