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用良好的溝通幫助孩子搭建人際關係的橋梁(3)(1 / 3)

正確對待孩子的異性朋友

小百合讀初三,是班上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最近媽媽發現小百合的書包裏有男生的電話號碼,而且放學常有男生陪伴回家。為此,媽媽大為惱火,決定采取強硬措施,將這些不良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於是媽媽嚴格規定,小百合放學15分鍾後必須到家,此外還時常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小百合放學回家的路上,以觀其動態。

在家裏,媽媽一聽到有男生來的電話,馬上掛斷,並一個勁地詢問打電話的是誰。小百合自幼都很聽媽媽的話,但對媽媽的這種做法百思不解。她哭著對媽媽說:“這些都是班上的同學。最近班上開展一對一活動,自己是幹部,有責任幫助同學。再說,我們也沒有做什麼嘛。”媽媽一聽更火了,大聲地說:“幫助同學幹嗎非找男生?馬上就要中考了,自己都忙不過來,還幫別人,萬一幫出事怎麼辦?不行,我不同意!”

沒過幾天,當媽媽又發現小百合和一男生在放學路上邊說邊走時,頓時怒不可遏,衝到那個男生麵前,氣勢洶洶地說:“你跟著我們小百合幹什麼?小流氓,給我滾開!”小百合一聽著急了,拉著媽媽說:“我們在談明天的活動課。”媽媽根本不聽,不由分說地拉住小百合就走了。

回到家後,媽媽把小百合狠狠打了一頓,並且非要讓女兒說清楚和那個男生是什麼關係。無論小百合怎麼申辯她都不信,幹脆把小百合關在屋裏,並說:“不說清楚不準吃飯!”小百合被關在屋裏越想越傷心,她不明白為什麼媽媽會變得如此反常,自己又錯在哪裏。如果班上同學和老師知道了,該怎麼想?她突然感覺有口難辯,傷心至極,大聲地哭了起來。

許多孩子都對家長的過分管束非常不滿。有的孩子說,父母經常私拆他的信件,偷看他的日記;有的孩子說母親“像特務一樣”監視他與異性同伴的交往;還有些孩子埋怨母親一發現自己與異性同學在一起,便格外緊張,不給異性同學好臉色,弄得自己很難堪……

應該說,家長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的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好,性成熟提前,早戀現象在中學已很普遍,家長適當地過問孩子與異性的交往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家長同時應該明白,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孩子,渴望與別人交流心裏的感受,渴望別人的關注、認同,他們渴望友誼就像植物渴盼陽光一樣,他們不但喜歡同性、同齡、同誌趣的朋友,更渴望結交異性朋友。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性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引起了心理上的一係列微妙而複雜的反應。異性間的相互交往及由相互吸引而產生的愉悅的情緒體驗是一種良好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而且對整個心理活動都會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它可激發人的潛能,使人敏捷活躍而奮發向上。這就是所說的“異性效應”。

這種“異性效應”對中學生有著積極的影響:“異性效應”可使同學間相互取長補短、豐富完善個性;利用“異性效應”可以提高學習與活動效率,男女同學在一起學習有可能相互啟發,使思路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思想觀點相互啟迪,往往能觸發智慧的火花;利用“異性效應”可以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男女同學在評價對方的同時,當然也一定會注意規範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從而在評價別人中學會評價自己,使自我評價的能力得到提高;利用“異性效應”可以激勵自己奮發向上,青春期的男女學生都希望引起異性的關注,都希望能以自己某些特點或特長受到異性的青睞。男孩往往為此激勵自己成績優異,女孩子也不知不覺地對自己提出了要求:學習刻苦努力,舉止優美大方,待人溫文爾雅,言談風趣,富有修養。這種相互激勵就成為男女同學發展的動力和“促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