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由貿易區建設要堅持趨利避害
改革觀察
作者:孫雨岐
成思危簡介
成思危先生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曾擔任過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主席。他對中國的發展和改革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設性觀點和政策建議,並成功運用於我國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中。
【編者按】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為更好地讓讀者朋友了解社會各界比較關心的我國自貿區戰略的有關問題,《管理觀察》副主編孫雨岐在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就我國自貿區涉及的若幹重大問題專訪了成思危先生,業界稱成思危先生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中國自貿區之父”。
我國保稅區向自貿區發展轉型戰略的首次係統理論提出,源於2001年8月,青島保稅區王懷嶽同誌找到成思危先生反映我國保稅區有關情況之後,成思危先生遂牽頭組織課題組廣泛調研上海、深圳、青島等保稅區,並在青島組織召開中國保稅區管理和發展研討會,總結其發展經驗和教訓,並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和我國保稅區麵臨的嚴峻挑戰,參考國外自貿區情況,提出了中國保稅區向自貿區轉型的發展戰略構想。這一理論構想引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經過近十年來的發展,各有關方麵基本達到共識,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商務部啟動中國自貿區相關工作彙報材料中,其涉及到自貿試驗區的基本方向和根本途徑,可以清晰找到一段文字“早在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領導課題組就研究提出在上海建設我國具有世界水平的自貿園區思路和目標,並將保稅區發展的目標模式概括為四句話:一是境內關外、適當放開;二是物流主導、綜合配套;三是區港結合、協調發展:四是統一規劃、屬地管理”。從中可以尋出成思危先生牽頭組織的課題提出建設性意見和觀點在具體實踐中加以參考借鑒的體現。因而,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啟動,體現了國家在對外開放戰略的共識,這其中也凝聚以成思危為代表的我國一大批有識之士,為國家經濟社會改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啟動自貿區建設是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有效抓手
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係列對外開放新舉措,意味著我國改革將邁向新的高度。對此,如何解讀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成思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先後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東部沿海開放地區等,這些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和地區也成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先行地,並為改革的全麵推進作出了有益探索。經過這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改革開放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改革需要開放,開放促進改革”。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並由此促進了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提出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貿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等一係列重大舉措。這不僅將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將進一步推動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的配套改革。
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顯著增強,國內大局與國際大局的關聯度空前提高。我國各領域各方麵的改革,無不同世界緊密聯係,無不需要同他國開展深入的交流合作。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是開放的發展,隻有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麵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讓對外開放更好地為改革和發展服務,才能有效推進國內的各項改革。
我認為,啟動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是國家深化對外開放戰略的一個有效抓手。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開放、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等多個領域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基於這一認識,自貿試驗區建設體現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的精神,其建設的成功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自貿試驗區建設要注意趨利避害
記者: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是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刻的背景下啟動實施的,其建設成果將直接關係到國家決策和普通公民切身利益,您認為自貿試驗區建設最為首要的問題是什麼?
成思危: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許多學者也針對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提出了各方麵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