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自由貿易區建設要堅持趨利避害(2 / 2)

我認為,經濟全球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初期就已開始萌芽,大體經過了資源貿易、產品貿易、技術貿易、資本輸出和輸入(包括金融產品的交易)四個層次。並且經濟全球化越來越體現出世界各國經濟之間真正意義的相互依存,並日益體現以知識為基礎、以金融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四個顯著特點。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有利於資源全球的優化配置,有利於技術知識的流動和資本的流動,另一方麵也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風險(例如某些跨國公司可能借助於其優勢在發展中國家掌握其經濟命脈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一些國家的政治和社會安定都會帶來負麵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但同時也要防範各類風險,始終堅持趨利避害。

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方案,要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上海自貿區“試驗田”,各有關方麵必須加強協調配合,牽頭的中央部門更要加大指導評估工作,讓“試驗田”較好地體現對外開放的高水平,實現國際國內要素的適度自由流動、資源合理配置、市場加深融合,同時要做好風險控製,充分評估各級各類風險,製訂全麵的發展戰略和方法,嚴密防範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各類風險。這樣,“試驗田”才能發揮示範帶動、服務全國的輻射作用。

用科學態度對待自貿區建設

的風險問題

記者:加快金融開放,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跨境使用以及境外企業參與商品證券期貨交易等方麵,也是自貿區試驗田的重要內容,不少人都存有擔心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對此,您如何看待自貿區建設的風險防範?

成思危:安全問題本身是一個宏觀問題,必然從整個國家戰略的宏觀角度來看待自貿區建設的風險防範。自貿區作為一種製度設計,其主要特征之一的離岸業務,在為貿易、投資、金融帶來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各種風險,例如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可能會帶來彙率波動,離岸業務有可能被利用於洗錢等。

我曾經在中國產業安全論壇上說過,對待安全問題,應該注意兩種傾向:一是麻木不仁、漫不經心。認為既然改革開放了,市場公開競爭,自由貿易,便喪失了警惕。這是很危險的。其實,即使像美國這樣強調自由貿易的國家對國家利益問題還是非常重視的,有時簡直就是斤斤計較。在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時,取消兌換管製不等於取消資本管製,即使英、美等發達國家也保留著一些資本管製手段,因此,在開放的過程,我國也需要建立全方位的風險監測預警和幹預處置機製。但是我們也要謹防另一種傾向,即使誇大風險,視對外開放為洪水猛獸,甚至達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更要警惕有些人以防範風險為名維護既得利益,反對進一步擴大開放。

要注意保障我國的金融安全

記者:資本在全世界流動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依靠金融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點,對此作為對外開放的“橋頭堡”的自貿區試驗如何保障金融安全?

成思危:我在《美國金融危機的分析與啟示》一書中提出,要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須把握六個平衡,即儲蓄和消費、外需與內需、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地區一體化的平衡。把握好上述平衡,就是從更高和更廣的角度來思考如何保障我國金融安全問題,這也是從宏觀層麵來把握的。

在放鬆金融行政管製的同時,一定要提高相應的市場監管能力,處理好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平衡。具體來講,金融監管要依法、合理、適度、有效。

首先要“依法”。要不斷完善相關法製保障,建立健全相適應的試驗區管理製度。

其次是“合理”。就是監管措施和辦法要有科學性,自由貿易區不同於經濟特區、出口加工區或高新技術開發區,也不是單純的金融開放實驗區,需要加快形成符合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需要的高標準投資和貿易的規則體係。

再次是“適度”。過分強調加強監管,就可能會管得更死。監管是有成本的,對負麵清單的設置一定要認真研究,把握好“度”,體現自貿區建設的高標準。

最後是“有效”。負麵清單確定後,應當嚴格執行,動態調整。彙率、股市、債市、保險、期貨等處於一個相互關聯的係統之中,要進一步強化監管協作和綜合監管。

目前當務之急是在海關後撤之後,需要調集並培養一批業務水平高、外語好、懂法律、清正廉潔的高素質綜合監管人員,在金融、物流、質檢、知識產權等各個方麵嚴格執法,逐步形成有效的監管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