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時期,這裏為九夷之地,土著民族肅慎族曾與中原地區通聘,琿春時為肅慎國東南境。秦漢時期,日本海沿岸已與中原以及日本群島通商,琿春曾經是這條商路上的中轉站。
唐朝渤海時期,經濟日趨繁榮,對外開辟了琿春經日本海到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以藥材、林產品、皮革製品、紡織品等換回國人所需的米、粟、布、帛等;對內則大力發展冶鐵、陶瓷、紡織、製鹽等產業。這一時期曆史上被譽為“亞洲第二大國際商埠——海東盛國”。
明清及近代時期,中國有三次比較大的遷徙活動——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其實,還要加上“跑崴子”。跑崴子是闖關東這條路的延伸,是一條著名的商旅文化之路。而琿春,正是這條路上最重要的一個節點。那一時期,大批來自關內外的商人及琿春本地的土著人從琿春的春化分水嶺出發經“蒙古街”,從陸路來到海參崴,帶去人參、鹿茸、貂皮、茶葉等土特產,用以貨換貨的交易方式,換回食鹽、海參、海獺、海帶等海產品。 此後,琿春分水嶺從陸路到海參崴的這段路被稱為“東北的茶馬古道”。直到1938年,日蘇“張鼓峰”戰役爆發,日本封堵了圖們江,又封閉了“蒙古街”,從此“跑崴子”結束了。
民族風情濃鬱 文化豐富多元
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起,古人類就在琿春河流域依水草而居,早期以狩獵、漁獵、采集為主,晚期有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在4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琿春有農耕文化、漁獵文化、遊牧文化、民俗文化、薩滿文化、邊疆文化……
朝鮮族有悠久的敬老傳統,有冷麵、醬湯、狗肉、打糕、辣白菜等風味獨特的美食。朝鮮族愛好體育運動,其中最精彩的要數秋千、跳板和摔跤。象帽舞、長鼓舞、扇子舞等是具有代表性的朝鮮族舞蹈,被譽為“歌舞的民族”。
密江洞簫在琿春已有70多年的曆史。2006年,琿春市成功舉辦了江洞簫文化旅遊節,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先後被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朝鮮族洞簫藝術之鄉”稱號。
作為滿族的發祥地之一,琿春滿族飲食以麵食為主,愛吃粘食,還有餃子、手扒肉、火鍋及糕點“薩其瑪”。滿族服飾中旗袍曾經流行各地,現在仍為城市女性青睞。
剪紙是滿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泡滿族鄉被延邊州命名為“剪紙之鄉”。剪紙作品還走出國門赴瑞典、丹麥等國家參加巡回展。琿春滿族民間文學多以歌謠、傳說、詩歌等形式,楊泡滿族鄉鬆林村80歲的滿族老人郞維奇至今還能表演滿族一些歌謠。
曆史長河存遺風。如今,朝鮮族洞簫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剪紙、朝鮮族碟子舞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連城遺址、斐優城遺址、薩其城遺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炮台遺址、龍虎石刻、大荒溝抗日遊擊根據地、土字牌等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52個國、省、州、市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潤澤琿春興。20多年的開發開放,琿春市通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通過連續舉辦中國·琿春孟嶺富硒蘋果旅遊采摘節、中國·琿春東北虎國際文化節等大型節日慶典,樹立文化品牌。
山含書卷氣,水流翰墨香。駱賓基是琿春曆史上唯一的現代著名作家,他曾在魯迅、茅盾先生的鼓勵幫助下,奮筆疾書,完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邊陲線上》。隨後又有《藍色圖們江》、《琿春〈我的家鄉〉小誌》等作品麵世。在駱賓基的影響下,琿春文學創作花香果碩,近年來,本地作家出版了詩歌、小說、散文集上百部,並與韓國作家共同出書20餘部……
藝術是紐帶,文化是橋梁。琿春市組織書法美術界人士共同創作的大型山水國畫《千裏圖們江》和《渤海東京盛國圖》,可與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相媲美。朝鮮族劇作家李鍾勳與農民作家金雄傑合作編劇的《沒毛的狗》連續獲得了文化部第二屆文化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戲劇創作特別獎等獎項;《頂水舞》在中國上海世博會文化演藝活動中榮獲金獎、《蘋果梨花兒笑哈哈》在第七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活動中獲得《小荷之星》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