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海東盛國到開放窗口:讓曆史告訴未來(1 / 2)

從海東盛國到開放窗口:讓曆史告訴未來

專題報道

這裏是唐朝渤海古都的“海東盛國”,這裏是漢、朝、滿等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這裏有朝鮮族洞簫、滿族剪紙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裏有朝鮮族文化、薩滿文化、生態文化、移民文化、……漫長的曆史長河,孕育了琿春燦爛輝煌的曆史文化。

讓我們穿越浩渺的曆史煙雲,溯尋城市發展的脈絡,一路領略琿春深厚而獨特的魅力。

漫長的曆史長河,孕育了琿春燦爛輝煌的曆史文化,傳遞著這座城市的曆史文化和人文特征。

渤海故都 龍虎揚威 紅色家園

琿春,最早在《金史》中有“渾蠢”名,來自女真語,也就是後來的滿語。在此後的諸多史料中“渾蠢”還寫作“渾淖渾”、 “訓春”等,最後音譯漢化為“琿春”。

據《三國誌》和《新唐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7年(漢河平二年),今琿春市境內的溫特赫部城就已是高句麗的柵城。

唐代渤海國時期,在琿春溫特赫部城設東京龍原府。唐貞觀元年(公元785年),渤海國第三代王大欽茂將都城由上京(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渤第鎮)遷至琿春(今三家子鄉八連城古城址),琿春最古老的街道—龍源街也因此得名。

清初,琿春屬封禁區。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設琿春協領,這是有資料可查的琿春地名第一次在官方出現。次年始建協領衙門於渾蠢水(即琿春河)之北,並開始建城。1881年(清光緒七年),增設琿春副都統,統轄延邊大部分地區。直至1913年(民國二年),琿春廳改為琿春縣。琿春初建縣時縣城稱首善鄉琿春城。1930年後改稱第一區。

孝賢皇後富察氏,渤海國第三代國王大欽茂,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吳大瀓、李金鏞……這些曆史人物的名字,讓琿春這片土地變得耐人尋味,值得探究。

1880年至1886年,清朝愛國大臣吳大澂,受命於危難之中,兩度供職吉林,四次光顧琿春,親勘邊境,於1886年10月12日正式簽訂了《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協定內容含補立“土”字牌,添立“啦”、“薩”、“瑪”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記號;收回黑頂子;爭得圖們江口通航權等。如今,矗立在琿春市區的龍虎石刻及具有清代建築風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為紀念愛國大臣吳大澂而建立的。

琿春自古以來在軍事上是東疆重鎮,也是一座富有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20世紀的30年代初期,東滿特委派劉建章來到大荒溝清水洞,成立了中共琿春縣委,劉建章任第一任琿春縣委書記,解放後成長為共和國的鐵道部長。

1932年1月,琿春縣建立了第一支抗日武裝隊伍——大荒溝別動隊。同年秋,中共琿春縣領導大荒溝人民創建了大荒溝抗日遊擊根據地。1933年8月,琿春縣遊擊隊在大荒溝抗擊日軍討伐隊和偽自衛團突襲時,13名遊擊隊員壯烈犧牲。1945年8月琿春解放後,廣大黨員群眾全力支援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先後有482名優秀兒女在解放戰爭中犧牲,有889名烈士的鮮血灑在朝鮮土地上。

一千多年前的“海上絲綢之路”

縱觀琿春曆史,我們可以發現,琿春是一個移民城市,現有漢、朝、滿三大主要民族,還曾是一千多年前的“海上絲綢之路”。

滿族是琿春最早的居民,其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滿族的祖先史稱肅慎,在兩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下遊、東到日本海的廣大地區。琿春的滿族是滿族係一部的移民。

作為琿春第一大少數民族——朝鮮族,祖先生活在朝鮮半島及長白山一帶。公元十世紀初,朝鮮半島統一為高麗王國。稱高麗族,1392年,高麗貴族李成桂廢高麗王瑤,自立為王,廢除高麗國名,高麗族更名為朝鮮族。清嘉靖年間,生活在朝鮮東北部中朝邊境地帶的朝鮮人,豔羨圖們江對岸被清廷封禁多年的膏腴土地,開始越江私墾。初期是“朝耕暮歸”進而“春來秋去”,後來就幹脆留居不歸了。到1931年時,朝鮮族占人口的55.7%,成為琿春的主體民族。

琿春自古就是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