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省級地方政府效率測度因素排名與分析
政府觀察
一、政府公共服務測度分析
a1. 政府公共服務測度指標
政府公共服務因素(即一級指標)下設4個二級指標:科教文衛服務、公共安全服務、氣象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
其中,科教文衛服務包括人均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經費、產品優等品率、三種專利申請批準量、人均技術市場成交額、初等教育學生—教師比、中等教育學生—教師比、文盲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文化機構(包括藝術表演場館、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衛生床位、衛生人員11個三級指標。公共安全服務包括三種事故發生率(包括交通事故、火災以及森林火災)、三種事故人均損失、立法(新立法、修正或清理的舊法,含法規、法案、條例等)、法院一審受理案件數、法院一審案件審結數、檢察院批捕犯罪嫌疑人數、公安局破獲或立
案刑事案件數、刑事案件發案率8個三級指標。氣象服務包括農業氣象業務站點(農業氣象觀測業務站點、生態與農業氣象實驗業務站點和地震監測台2個三級指標。社會保障服務包括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社區服務設施、農村社會保障網絡3個三級指標。
2. 政府公共服務測度排名及分析
由表4可見,政府公共服務由科教文衛服務、公共安全服務、氣象服務以及社會保障服務4個二級指標構成,它們各自所占的權重分別為55%、15%、15%、15%。政府公共服務反映了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服務數量及質量,表征政府收益,是體現政府效率的重要指標。由測度結果可知,政府公共服務排名前10的區域分布規律性不強,既有北京、天津等東部發達地區,又有新疆、青海等欠發達地區同時還有來自東北地區的遼寧和黑龍江,也有來自中部的江西;而排名後5位的大部分都是中西部相對落後地區。因此,本章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結論,即經濟發展水平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地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高低,但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也不一定低。所以,無論經濟發展程度如何,隻要各省級地方政府注重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服務水平,創新政府管理,就能夠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二、政府公共物品測度分析
1. 政府公共物品測度指標
政府公共物品下設2個二級指標:社會基礎設施和城市基本設施。其中,社會基礎設施包括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中地方項目與中央項目之比、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項目建成投產率、工業“三廢”治理效率、每萬人擁有水庫容量、自然保護區麵積與轄區麵積之比等6個三級指標。城市基本設施包括城市燃氣普及率、城市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麵積、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麵積、城市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等5個三級指標。
2. 政府公共物品測度排名及分析
分析表5後發現,政府公共物品由社會基礎設施以城市基本設施2個二級指標構成,它們各自所占權重都為50%。政府公共物品反映了我國省級地方政府有效提供的具有實物形式的公共品,主要指城鄉基礎設施,反映了政府收益。測度標準化值結果表明,政府公共服務排名前10的省級地方政府大部分位於東部地區(5個),中部地區湖北、江西等2個省級政府進入前10位,西部的內蒙古、重慶、陝西等3個省級政府進入前10位;而排名後10位的省級地方政府大部分來自中西部相對落後地區。因此,本報告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往往決定一個地區政府公共物品能力;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省級政府而言,一方麵要大力發展當地經濟,不斷提高省級政府轄區的財政支出能力,另一方麵也要優化政府公共物品供給結構,大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三、政府規模測度分析
1. 政府規模測度指標
政府規模無二級指標,下設行政就業人員占總人口比重、行政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重、政府消費與最終消費之比、政府消費與GDP之比、罰沒收入及行政性收費占財政收入的比例5個三級指標,且這5個三級指標都為逆指標,即指標值越大,則政府效率越低。政府規模雖然指標數目不多,但直接反映了政府運行成本,對政府效率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