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1 新生兒生理狀況(3 / 3)

皮膚紅斑

新生兒出生頭幾天,可能出現皮膚紅斑。紅斑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顏色鮮紅,分布全身,以頭麵部和軀幹為主。新生兒有不適感,但一般幾天後即可消失,很少超過1周。有的新生兒出現紅斑時,還伴有脫皮的現象。

新生兒紅斑的產生原因,醫學上目前還不能解釋清楚。有學者認為,新生兒紅斑是新生兒出生後,受光、空氣、溫度等環境影響和機械刺激而產生的,比如新生兒洗澡後,紅斑可加重。不管學術上還有什麼爭論,我都建議家長:新生兒紅斑對健康沒有任何威脅,不用處理,自行消退。

出汗

新生兒手心、腳心極易出汗,睡覺時頭部也微微出汗。因為新生兒中樞神經係統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當周圍環境溫度較高時,嬰兒會通過皮膚蒸發水分和出汗來散熱。所以,媽媽們要注意居室的溫度和空氣的流通,要給寶寶補充足夠的水分。

掙勁

新手媽媽常常問我,寶寶總是使勁,尤其是快睡醒時,有時憋得滿臉通紅,是不是寶寶哪裏不舒服呀?寶寶沒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新生兒憋紅臉,那是在伸懶腰,是活動筋骨的一種運動,媽媽不要大驚小怪。把寶寶緊緊抱住,不讓孩子使勁,或帶著孩子到醫院,都是沒有必要的。

枕禿

新生兒枕禿,並不是新生兒缺鈣的特有體征,枕頭較硬、缺鐵性貧血、其他營養不良性疾病,都可導致枕禿。

打嗝

新生兒吃得急或吃得不舒服時,就會持續地打嗝。我的解決辦法是,用中指彈擊寶寶足底,令其啼哭數聲,哭聲停止後,打嗝也就停止了。如果沒有停止,可以重複上述方法。

彈擊足底抑製打嗝的辦法,在操作中常常失敗,原因往往是媽媽心疼孩子,不舍得用力,寶寶哭的程度和時間都不夠。寶寶哭上幾聲,比寶寶持續打嗝要好受得多。新生兒的哭,有利於鍛煉身體,想想看,如果助產士不拍打新生兒的足底,不刺激新生兒大聲地哭,新生兒的肺髒就不可能完全張開,就不會有充分的氣體交換,就可能出現濕肺的病變。所以說,當寶寶打嗝時,彈擊寶寶足底,使小家夥放聲大哭,不僅抑製了打嗝,還鍛煉了身體,有百利而無一害,媽媽放心去做吧。

指標測量方法

身體指標測量

身高測量方法

測量新生兒身高,必須由兩個人進行。一人用手固定好寶寶的膝關節、髖關節和頭部,另一人用皮尺測量,從新生兒頭頂部的最高點,至足跟部的最高點。測量出的數值,即為新生兒身高。

腹圍測量方法

用軟皮尺經過新生兒肚臍上方邊緣,平行繞一周,數值即腹圍。

胸圍測量方法

用軟皮尺經過新生兒兩乳頭,平行繞一周,數值即胸圍。

頭部指標測量

頭圍測量方法

用軟皮尺測量,從眉弓開始繞過兩耳上緣和枕後,回到起始點,周長數值即新生兒頭圍。

前囟測量方法

新生兒前囟呈菱形,測量時,要分別測出菱形兩對邊垂直線的長度。其中一條垂直線長2厘米,另一垂直線長1.5厘米,那麼新生兒的前囟數值就是2厘米×1.5厘米。

眼距測量方法

用軟皮尺小心測量新生兒兩眼內眥之間的距離,數值即為眼距。

耳位測量方法

新生兒耳上緣水平線,與眼外眥水平線之間的距離。如果耳上緣水平線高於眼外眥水平線,新生兒就是高耳位,反之則是低耳位。

生長發育規律

現在新手爸爸媽媽們都知道不少的醫學常識,再加上愛子心切,寶寶生長發育的實際狀況,與平均指標稍有出入,就會覺得不對勁兒,焦躁不安。因此有必要比較全麵地探討一下新生兒體重、身高、頭圍、前囟的發育規律,提高新手爸爸媽媽認識的科學性。

身體發育規律

體重發育規律

新生兒體重的發育,不是孤立的,與許多因素有關。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一般來說體重增加1千克是正常的。

這與嬰兒出生時的體重密切相關。出生體重越大,滿月後體重相對越大;出生體重越小,滿月後體重相對越小。

嬰兒體重標準值的計算公式是:出生體重(千克)+月齡×70%。

但這僅是一個平均值,實際上出生體重較大的嬰兒,滿月時的體重,往往超過平均值很多。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的前幾天裏,體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這又是為什麼呢?在後麵的有關章節,我們將展開論述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的問題。

新生兒體重,平均每天可增加30~40克,平均每周可增加200~300克。這種按正態分布計算出來的平均值,代表的是新生兒整體普遍情況,每個個體隻要在正態數值範圍內,或接近這個範圍,就都應算是正常的。體重指標是這樣,其他指標也是這樣,新手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為這些微小的差異而著急。

育嬰師媽媽小叮嚀

新生兒在出生後2~4天會出現生理體重下降的現象,一般下降不超過300克。隨著吃奶量的增加,其體重從第四或第五天開始回升,一周即可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

身高發育規律

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個體差異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之間,男、女新生兒平均有0.5厘米的差異。

新生兒滿月前後,身高增加3~5厘米為正常。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高與遺傳關係不大,但進入嬰幼兒期,身高增長的個體差異性就表現出來了。

遺傳、營養、環境、疾病、運動等因素都與身高有著密切的關係。實際上,現在的孩子由於生活、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身高確實在不斷提高,但個體差異性還是明顯存在的。

頭部發育規律

頭圍發育規律

新生兒頭圍的平均值是34厘米。頭圍的增長速度,在出生後頭半年比較快,但總的變量還是比較小的,從新生兒到成人,頭圍相差也就是從十幾厘米到二十厘米。

滿月前後,寶寶的頭圍比剛出生時增長2~3厘米。如果測量方法不對,數值不準確,誤以為寶寶頭圍過大或過小,會給新手爸爸媽媽帶來不小的麻煩。

頭圍增長是否正常,反映著大腦發育是否正常。小頭畸形、腦積水都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所以盡管頭圍增長速度不快,變化不大,也要認真對待。爸爸媽媽們遇到的寶寶頭圍問題,一般都是測量不準造成的。最好請有專業知識的育嬰師來測量。

前囟發育規律

新手爸爸媽媽們都認為,寶寶的囟門是命門,不允許碰,碰了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上述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新生兒前囟門的斜徑平均是2.5厘米,也有個體差異。但寶寶前囟門如果小於1厘米,或大於3厘米,就應引起重視,因為前囟門過小常見於小頭畸形,前囟門過大常見於腦積水、佝僂病、呆小病。

家長把頭圍、囟門視為腦部發育的象征,非常重視,這固然是件好事,但麵對體檢數值,往往會因為一點點的差異引起焦急,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本來孩子並沒有什麼病,卻因為一次測量結果而擔心,為孩子做沒有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這就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