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師媽媽小叮嚀
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爸爸媽媽不能豎著抱新生兒,必須用手把新生兒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新生兒溢乳的有效方法。
血液循環
新生兒出生後隨著胎盤循環的停止,改變了胎兒右心壓力高於左心的特點和血液流行。卵圓孔和動脈導管從功能上的關閉逐漸發展到解剖學上的完全閉合,需要2~3個月的時間。新生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天,偶爾可以聽到心髒雜音。
新生兒的心率較快,每分鍾可達120~140次,且易受攝食、啼哭等因素的影響。新生兒的血流分布多集中於軀幹和內髒,故肝、脾常可觸及,四肢容易發冷和出現青紫。
寶寶的特有生理現象
胎記
新生兒出生後可在皮膚或黏膜部位出現一些與皮膚本身顏色不同的斑點或丘疹,稱為新生兒胎記。
溢乳
什麼是新生兒溢乳
溢乳即漾奶,是新生兒常見的現象,就好像寶寶吃多了,有時順著嘴角往外流奶,或有時一打嗝就吐奶,這些一般都屬生理性的反應,在我帶過的寶寶中,絕大多數都會出現溢乳現象,媽媽們不必擔心。
這與新生兒的消化係統尚未發育成熟及其解剖特點有關。正常成人的胃都是斜立著的,並且賁門肌肉與幽門肌肉一樣發達。而新生兒的胃容積小,胃呈水平位,幽門肌肉發達,關閉緊,賁門肌肉不發達,關閉鬆,這樣,當新生兒吃得過飽或吞咽的空氣較多時就容易發生溢乳,它對新生兒的成長並無影響。
新生兒溢乳的處理方法
隻要每次喂完奶後,豎抱起新生兒輕拍後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氣排出來,且睡覺時應盡量采取頭稍高右側臥位,便會克服溢乳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側臥位,可預防奶汁誤吸入呼吸道並由此引起的窒息。為了防止寶寶頭臉睡歪,應采取這次奶後右側臥位,下次奶後左側臥位,這樣要比仰臥位好,且可避免誤吸入奶汁到呼吸道的危險發生。若發生嗆奶,應立即采取頭俯側身位,並輕拍背,將吸入的奶汁拍出。
育嬰師媽媽小叮嚀
新生兒如果發生溢乳,除了上述的表現外,還要注意仔細觀察寶寶是否有精神不振,有無痛苦的表現,如果有,則需要及時去醫院,求助於醫生的診治。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3~5天出現,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會超過3周。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會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發現孩子出現比較明顯的黃疸,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時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對孩子治療大有幫助。
生理性體重降低
新生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天,睡眠時間長,吸吮力弱,吃奶時間和次數少,肺和皮膚蒸發大量水分,大小便排泄量也相對多,再加上媽媽乳汁分泌量少,所以新生兒在出生後的頭幾天,體重不增加,甚至下降,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俗稱“塌水膘”,新手媽媽不必著急,在隨後的日子裏,新生兒體重會迅速增長。
鵝口瘡
第三周時,很多新手父母們都會在心裏暗暗舒口氣:最手忙腳亂的時間過去了。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假如衛生工作不夠到位,新生兒可能會患“鵝口瘡”。
鵝口瘡的症狀表現為新生兒口中出現白顏色的東西,看起來有點像奶塊,開始是一小片一小片,慢慢地融合成一大片。一般的奶塊很容易擦掉,但是鵝口瘡則不易擦掉。有的父母會用手強製摳掉,被剝落的部位會出血,沒有多久,你會發現在原來的部位又出現了新的白片。
一般情況下,新生兒出現“鵝口瘡”,不痛、不影響吃奶,也不會出現其他症狀;但是如果鵝口瘡特別嚴重,整個口裏都被覆蓋住,這個時候新生兒可能會出現嘔吐、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假月經和白帶
有些女嬰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剛出生的女嬰就出現了陰道流血,有時還有白色分泌物自陰道口流出。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由於胎兒在母體內受到雌激素的影響,使新生兒的陰道上皮增生,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宮內膜增生。胎兒娩出後,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宮內膜脫落,陰道就會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一般發生在寶寶出生後3~7天,持續1周左右。無論是假月經還是白帶,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家長不必驚慌失措,也不需任何治療。
鼻尖上的小丘疹
新生兒出生後,在鼻尖及兩個鼻翼上可以見到針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黃白色小結節,略高於皮膚表麵,醫學上稱粟粒疹。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皮脂腺瀦留所引起的。幾乎每個新生兒都可見到,一般在出生後1周就會消退,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任何處理。
四肢屈曲
細心的家長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從一出生到滿月,總是四肢屈曲,有的家長害怕,寶寶日後會是羅圈腿,幹脆將寶寶的四肢捆綁起來。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正常新生兒的姿勢都是呈英文字母“W”和“M”狀,即雙上肢屈曲呈“W”狀,雙下肢屈曲呈“M”狀,這是健康新生兒肌張力正常的表現。隨著月齡的增長,四肢逐漸伸展。而羅圈腿即“O”型腿,是由於佝僂病所致的骨骼變形引起的,與新生兒四肢屈曲毫無關係。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將寶寶的四肢捆綁起來,這樣不利於寶寶四肢正常發展。
先鋒頭
胎兒在分娩過程中隨著陣陣宮縮,頭部受到產道的擠壓,使顱骨發生順應性變形而被擠長。同時,頭皮也由於擠壓而發生先露部分頭皮水腫,用手指壓上去呈可凹陷性鼓包,臨床稱產瘤。一般寶寶出生後1~2天自然消退。對新生兒健康無影響,不需要處理。
了解新生兒的“笑”
新生兒的笑,往往出現在睡眠中,微微地笑,或隻是嘴角向上翹一下。新生兒清醒時,不易發笑,也不易被逗笑。長期以來人們以此認為,新生兒的笑並無明確意義。
其實新生兒的笑有一定意義。媽媽在護理新生兒時,已經體會到,寶寶吃飽後舒適地睡去,睡眠中常會出現微笑,甚至能笑出聲來。有時在清醒狀態下,寶寶看到媽媽的臉,也會出現笑的表情。當媽媽對著寶寶笑時,寶寶的臉會出現歡欣的樣子;當媽媽變得嚴肅時,寶寶會瞪著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媽媽,好像要哭了;當看到奶瓶時,寶寶的表情會很愉悅……這些都說明,新生兒的笑是有意義的。當新生兒的身體不舒服時,笑的時候就少,甚至會皺眉,嚴重時就哭鬧、呻吟。新生兒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媽媽可以通過寶寶的表情,初步判斷寶寶的健康狀況。
頭顱血腫
有時可以看到部分新生兒的一側頭部或雙側頭頂有一個鼓包,其大小從棗子到蘋果大小不等。摸上去有波動感,寶寶不痛,鼓包不跨過骨縫。這是由於在娩出產道過程中,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的原故。淤血一般在40天左右鈣化,形成硬殼,3~4個月才能漸漸被吸收。但需注意的是:血腫期間,要注意頭部清潔,洗頭洗澡時,勿用手揉搓,更不能用空針穿刺抽血,以免引起細菌侵襲,形成膿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