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師媽媽說:寶寶已能夠準確理解簡單詞語
這個月的寶寶已經進入了對語言的理解階段,隻是還不能說出詞語。他已知道自己的名字,叫他名字時他會應答;他已能把母親說話的聲音和其他人的聲音區別開來,還能區分成人的不同的語氣;他已經懂得簡單的語意,比如他伸手想要拿某種東西時,家長嚴厲地說:“不能動!”他會立即縮回手來;他能模仿大人的聲音說話,並會一些表示詞義的簡單動作,如對高興的事情拍手喝彩,用手指向物體來表達想要的意願,用搖頭來表示反對,甚至向父母顯示他已經明白你說話的內容了。
大人們要盡量多和寶寶說話,多用寶寶喜歡的擬聲詞和疊詞,比如“小雞嘰嘰,小鴨嘎嘎……”等。
父母們不要錯過這個促進寶寶語言產生的最佳時期,作為父母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建立良好的教養方式,以便在嬰兒期就能對兒童語言的發展起到積極有效的影響。
繼續培養寶寶兩指對捏能力
這個月的嬰兒基本上已經可以很精確地用拇指和示指、中指捏東西,對任何小物品使用這種捏持技能。拇、示指對捏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級的動作,它標誌著大腦的發展水平,對促進手指的靈活性和精確性有重要意義,要力求做到精確完美。
因此,父母要繼續培養寶寶的這種能力,從而提高寶寶捏取物品的速度,擴大捏取物品的範圍,提高捏取動作的熟練程度。
10個月前後正是發展拇、示指對捏動作的關鍵時期,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機積極進行訓練,首先是要讓寶寶多練習捏取小的物品,如小藥片、爆米花等,如將小兒抱起,在桌上的盤子內放幾粒珠子糖、小豆子、大米花、葡萄幹或其他小型顆粒,讓寶寶注視,再用手去擺弄、捏取小糖丸或小豆子。每日可訓練數次,讓寶寶從拇指、示指扒取,發展至用拇指和示指相對捏起。
剛開始可給寶寶選擇一個顆粒稍微大一點的東西讓他捏取,如蠶豆、大顆糖粒等。隨著寶寶手指靈活性和捏取能力的上升,可逐漸選擇一些更小的物品讓他捏取,如藥片、小白豆子、小珠子等。
還可以鼓勵寶寶自己打開瓶蓋,把玩具放進去和拿出來,用示指深入洞內鉤取小物品,兩手對敲玩具等。在做這種遊戲時,要有大人陪同小孩,以免他將這些小物品塞進口或鼻腔,進而發生危險。
如何正確引導寶寶練習走路
一般情況下,嬰幼兒在10個月到1歲期間開始學習走路屬於正常現象,這個月的大多嬰兒手腳動作已能夠很好協調,能扶著家具自己站起來,媽媽切忌急於求成。這時,應當讓寶寶在支撐物的幫助下,繼續練習,當孩子能夠離開支撐物,能夠獨立地蹲下、站起來並能夠保持身體平衡時,才真正到了寶寶學走路的最佳時期。
這個階段,孩子會經常跌倒,這時父母應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在一次次跌倒、爬起、起步走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如何保持身體平衡,學會了如何行走自如。
學步初期最好讓寶寶光腳走路,因為光腳行走可調節人體的許多功能,如增強大腦的靈活性,使腳底肌肉受到摩擦,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防止幼兒扁平足的發生等。如果怕寶寶腳冷,可以給他穿一雙寬鬆的棉布襪。如果是去室外,可以穿一雙由軟皮製成的學步鞋。
當寶寶開始獨立邁步時,就一定要為他準備鞋子了。準備鞋子時應注意,利於腳的生長,鞋子的長度與孩子實際的腳長應有一指寬的距離。同時家長要經常檢查寶寶的鞋子是否合腳,一般2~3個月應更換一雙新鞋。
當寶寶能開始獨立邁步時,說明寶寶已學會變換身體重心。此時,家長就可以對寶寶進行訓練了。最好在每次訓練前讓寶寶排尿,撤掉尿布,以減輕下半身的負擔。並且選擇一個摔倒了也不會受傷的地方,特別要將寶寶學走步的四周環境布置一下,把有棱角的東西都拿開。每天練習時間不宜過長,30分鍾左右就可以了。總之應根據自己寶寶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切不可生搬硬套書本知識。
對於生性比較膽怯、開始不敢獨自邁步的寶寶,父母可采用以下這幾個方法幫助他學走路:與寶寶麵對麵,讓寶寶的雙腳分別站在你的雙腳背上,握住他的雙手,然後你左右交替一步一步邁步向後退,帶動他左右交替向前邁步;父母麵麵相對蹲下,距離為伸手能相觸,讓孩子在這段距離內自己獨立行走;讓寶寶靠牆站立,父母在距離他不遠處用玩具逗引他走過來。
最好不要用“學步車”來代替教孩子走路,因為這樣就省去或縮短了孩子鍛煉的過程,孩子的大腦和神經得不到相應的刺激,沒有通過四肢的主動運動,達不到刺激大腦神經細胞發育的目的。
為了嬰兒的健康成長,不要過早地學走路。嬰兒時期的生理特點,骨骼中的膠質多,鈣質少,骨骼柔軟,容易變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發育還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