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用認知負荷理論選擇呈現材料時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1)教學內容選擇得當,不要試圖講解全部教材內容。要選擇那些是基礎性的知識或者是對所有學生來說都是難點的內容。對於特殊內容要適當講解。例如在會計基礎理論介紹時,筆者認為業務分析是基礎,同時也知道很多學生對於調整分錄都有困難,因此在製作課件時會主要涉及這些領域。(2)教學內容呈現順序要恰當。通過減少教學內容減少內部認知負荷,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知識的完整性,但是可以通過重新安排教學內容的優先順序來降低教學材料的複雜性。如財務報表的編製及報表之間的勾稽關係往往會在初級會計學雙語原版教材的第一章中介紹,這對於大多數初學會計的學生來說都是比較難於理解的,這時可以采取先介紹會計的要素、會計恒等式、會計的記賬方法後再來介紹報表的相關知識。通過教學材料呈現順序的優化可以減少初學者對於初級會計學雙語教學材料的認知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二)運用分塊原則降低內部認知負荷
國內外學者針對認知負荷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Gerjets et al.研究指出,利用分塊呈現教學內容的方式,可以降低學生的內在認知負荷。分塊原則是通過將複雜的教學內容分成相互關聯的模塊來降低教學內容的內部認知負荷。對於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初級會計學雙語中不僅涵蓋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專業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又是采用英語的形式來表達,例如在初級會計學中關於未實現收入調整分錄的講解時,學生就很難將這些信息形成圖式,往往會出現工作記憶超載的情況,為了降低教學內容的負荷,就可以將此部分內容分解成多個教學模塊,如:(1)定義什麼是未實現收入;(2)什麼條件下會產生未實現收入;(3)為什麼未實現收入要進行調整;(4)什麼時間去做調整;(5)區分未實現收入調整所用的賬戶與另外四類型(預付費用,折舊,應計收入,應計費用正常分錄)的業務所用賬戶的差異;(6)計算調整的金額;(7)調整分錄的結構;(8)賬戶的增加方向;(9)調整分錄對會計恒等式的影響。在模塊(6)中涉及了配比原則的應用和未實現收入的特定問題。模塊6還可以再劃分為以下兩個模塊:①未實現收入還剩下多少;②未實現收入實現了多少,這些數據既可以用分數、百分數形式表達,也可以用期初期末餘額表述。對於模塊(6)可以創建可視的圖表,來便於學習者構建圖式。
教師可以把初級會計雙語的教學內容分解為多個教學模塊,使每個模塊中包含的信息要素減少,降低要素間的交互作用,從而降低教學內容的內在認知負荷。當學習者通過確認和加工過程將這些知識形成圖式存儲在長期記憶中,一旦在遇到相似問題時就可以自動調用這些圖式,而不會耗用認知資源。
(三)應用樣例教學降低外部認知負荷
樣例就是對問題解答的示例,從樣例的詳細解答步驟中總結和歸納出隱含的抽象方法來解決問題。通過教學樣例的設計可以降低外部負荷來提高學習效率,外部負荷有多種呈現形式,如大篇幅的解釋性內容,大段的闡述代替圖表。認知負荷理論研究已表明樣例輔助教學是減少外部負荷的首要機製,該方式減少了無關的外部認知負荷,增加了認知活動中的工作記憶資源。樣例輔助教學比闡述和布置作業能使學習者提供學習效率和深入理解問題。教學樣例的設計要注意兩點原則:第一,樣例要具有代表性;第二,樣例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因為過於複雜的樣例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初級會計雙語的初學者來說,他們對學習中出現的以問題形式呈現的新知識常采用“手段-目的分析”的方式來處理,好的樣例是將解決問題的方法隱藏在其中,學生通過對樣例的分析和學習,自行歸納出隱含的方法來解決類似的問題,同時樣例教學也會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我理解,促進原理知識的獲得。如在初級會計雙語教學中編製結賬會計分錄時,教師可以先用T型賬戶的方式來做結賬的流程圖,然後詳細列示結賬的步驟,第一步,結收入類的賬戶,第二步,結費用類的賬戶,第三步,結本年利潤,第四步,結撤資賬戶。在第一步結收入類賬戶時可以詳細講解結銷售收入會計分錄的編製原理和方法,那麼其他的收入類賬戶的結賬過程就可以讓學生參考結銷售收入的過程和方法來自己解決。同理在費用類賬戶的結賬過程中可以詳細解釋銷售成本的會計分錄的編製原理和方法,其他的費用類賬戶的結賬就讓學生自己參照樣例來解決。學生在參照樣例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掌握各個賬戶的特征,同時也會逐漸澄清各個賬戶之間的關係,建構結賬分錄的編製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