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認知負荷理論的初級會計學雙語教學設計研究
財會教育
作者:劉淑花 張倩 王曉雲
摘要:本文基於認知負荷理論,運用材料順序和分塊呈現原則優化內部認知負荷,應用樣例教學方法降低外部認知負荷,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增加相關認知負荷,從而實現初級會計學雙語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內部認知負荷 外部認知負荷 相關認知負荷 教學設計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會計作為商業語言必然要實現國際化趨勢,會計人員不僅要精通國內會計業務、通曉會計基本理論,而且要熟悉國際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慣例、國際財務環境,了解世界主要會計模式異同,並且能熟練地應用外語處理會計業務。這就對高等院校會計學專業的雙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會計雙語教學中,毫無疑問初級會計的雙語教學又是基礎。初級會計學本身涉及了會計領域裏的很多基礎知識,如會計基礎、會計原則、會計信息使用者等,初級會計學教學麵臨的是一些沒有會計背景的初學者,而初級會計雙語教學麵臨的不僅是沒有會計背景而且是用英語來學習的初學者,因此,初級會計雙語課程的教學設計研究很關鍵,要盡可能考慮初學者的特點,提高初學者的學習效率。認知負荷理論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教學心理學,為達到初級會計雙語教學的目標提供了可能。
二、認知負荷理論概述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J.Sweller以圖式理論和資源有限理論為基礎提出了“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簡稱CLT)。該理論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包括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的場所主要處理通過視覺和聽覺渠道獲得的信息以及從長期記憶中調用的信息,使人們能夠有邏輯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當人們在處理新的材料信息時都是通過工作記憶將信息進行編碼以圖式的形式存儲在長期記憶中,如果所處理的信息超過其認知資源的總量,就會出現認知負載進而影響其效率。長期記憶是信息儲存場所,無論多麼複雜的信息都是以結構化的形式即圖式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當圖式經過多次加工可以達到無意識和自動化的處理時耗用的認知資源就非常少。因此促進圖示的建構和加工的自動化是降低認知負荷的最主要方式。
一般而言,根據認知負荷的來源將認知負荷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內部認知負荷,它首先受到所要學習材料的基本特征及複雜程度影響,由於所學材料信息最終都要以圖式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內部認知負荷是一種必要的有價值的負荷。然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內部認知負荷的大小會受到前續知識的掌握程度影響,如同樣的材料信息對於前續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來說認知負荷就比較小,但對於前續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來說認知負荷就會比較大。第二類外部認知負荷,是一種不必要的認知負荷,它會增加工作記憶的負荷。主要來源於材料信息的表現方式和教學設計,通常情況下與教學內容的不合理組織和設計有關,不恰當的教學設計會導致學習者增加工作記憶的負荷,阻礙了圖式的獲得和自動處理,認知負荷理論中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減少外部認知負荷,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第三類相關認知負荷,是一種與圖式建構及圖式自動化過程中學習者的努力程度相關的負荷,這是一種有價值的負荷,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建構豐富的圖式提高學習效率。
三、認知負荷理論在初級會計學雙語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既有研究普遍認為內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與知識建構直接相關,外在認知負荷與知識的建構無關,認知負荷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主要思想是降低學習內容的內在複雜性,減少外部認知負荷,提高相關認知負荷,實現圖式的獲得與規則的自動化。
(一)運用材料呈現順序原則,降低內部認知負荷
有三種可能的因素會影響內部負荷:(1)初級會計材料的複雜性;(2)學生對會計知識的前續知識的掌握程度;(3)學生的工作記憶能力。作為教師隻能控製第一個因素。在缺乏複雜的調查時,如何能夠知道每天所做的教學設計的內部負荷是否最優,是否需要輔助材料?教師可以通過對每一個學生的認真詢問得到相應的線索。對於一個班級來說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反複出錯的領域和學生普遍反映有困難的內容、或者是在班級裏發放調查問卷、或者是教師根據以往經驗了解較難的內容是什麼,然後可以根據認知負荷理論來設計教學材料的呈現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