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茅台百年:“新常態”時代的實業夢想(1 / 2)

茅台百年:“新常態”時代的實業夢想

科學發展 推動跨越 同步小康

作者:袁仁國

一百年前的1915年,茅台酒第一次走出國門,在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精彩亮相,由此拉開一個中國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序幕。

回望百年曆程,國酒茅台該如何應對未來新的挑戰?在以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為核心的“新常態”時代,國酒茅台該如何適應新的環境,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如何在“創新”與“改革”上發力,為贏得下一個百年輝煌打好基礎?2015年對於茅台而言,意義重大。

回望百年

激發昂揚生命力

在茅台的企業史裏,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是一個被特別標注的起點。

1915年,茅台酒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裝在深褐色陶罐內的茅台酒,既土氣又不起眼,無法吸引評委們的重視。急中生智的中國代表,將一瓶茅台酒擲於地下,頓時酒香四溢。茅台酒因此一鳴驚人,奪得金質獎章,開啟一段中國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百年傳奇。

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茅台酒作為中國白酒的代表,成為白酒行業高級讚助商和世博會唯一指定白酒,成為上海世博會招待海內外賓朋的“友誼使者”,演繹了百年前世博成就茅台,百年後茅台回報世博的佳話。

作為一家特大型企業,貴州茅台早已告別小作坊時代,在經過工業化改造、現代企業轉型以及高強度的市場競爭洗禮後,成長為中國第一高價股、中國白酒領軍企業以及世界知名品牌。

茅台酒始於秦漢,熟於唐宋,精於明清,盛於當代。今天,雖然科技進步給人類生產帶來很多變化和便利,但茅台始終堅持端午踩曲,重陽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分型貯存,勾兌存放五年後包裝出廠的傳統工藝。對傳統工藝的堅持是茅台百年來能夠始終保持品質,贏得消費者交口稱讚的根本原因。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的成功亮相,給發端於貴州四大鹽運碼頭的茅台酒注入了一種凝聚自信、包容與勇氣,重視傳承、勇於創新、樂於擁抱世界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一直伴隨著我們從小作坊變成國營工廠,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競爭,從傳統管理模式走向中國股價最高的上市企業。這種文化孕育的特殊基因,與茅台人對傳統工藝和質量標準的堅守相伴相生,使得貴州茅台能隨著國家強盛,民眾富裕,而實現企業興旺。

今天的茅台酒,既是世博酒、民族酒,更是紅色酒。從為萬裏長征中的中央紅軍療傷解乏,到1949年成為開國宴酒;從“兩台”輝映日內瓦,到融化中美、中日外交堅冰;從粉碎“四人幫”的歡慶酒,到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前線將士的壯行酒;從中英談判時鄧小平、撒切爾夫人的碰杯酒,到香港、澳門回歸時的祝賀酒……就茅台而言,以鞏固和提升“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地位為核心,塑造真正有全球影響力的常青藤企業,是數萬員工心中的長遠目標。可以這樣認為,茅台從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走過來的興盛之路,正是中國企業在過去百年的成長典型,也是中華民族百年複興之路的縮影。“巴拿馬金獎百年”給茅台留下的,不僅是那塊沉甸甸的獎章、獎牌,更從企業治理的精神深處,為激發茅台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注入了特殊的文化基因。

直麵風雲

勇於跨越新起點

2014年,是中國白酒行業調整的第三個年頭。這一年裏,中國白酒企業經曆了過去十餘年來最為艱難的時刻。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國經濟已從排浪式增長階段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的調整期。

在外需不穩、內需偏弱的嚴峻形勢下,中國白酒行業遭遇了周期性瓶頸、渠道變革、互聯網衝擊、消費轉型等係列問題,行業繼續深度調整,全國白酒產銷量繼續下滑,利潤增速變為負增長。

然而,在一片寒潮中,貴州茅台卻亮點紛呈。過去一年中,貴州茅台集團主導產品的銷售量、利稅總額、利潤、稅金、人均創利稅、人均上交稅金、股票總市值、品牌價值等,均高居中國白酒行業榜首。茅台酒及係列酒的顧客滿意度、市場占有率、品牌美譽度和忠誠度不斷提高,確保了茅台酒中國白酒第一品牌地位不動搖,確保了茅台酒中國高端白酒市場占有率第一。

過去半個多世紀來,貴州茅台從年產量不足百噸的作坊式釀酒企業開始發展,成長為國內白酒行業的領軍企業,創下堪稱中華民族工業驕傲的發展奇跡:2003年,茅台酒產量“夢圓萬噸”,實現了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多年的夙願;2008年,茅台酒產量突破兩萬噸,銷售收入實現百億元目標。1998年至2013年,茅台集團步入跨越式發展時期,茅台酒產量從5072噸發展到38452噸;銷售收入從9.45億元增長到402.14億元;上交稅金從2.9億元增加到141.1億元。同時,公司總資產從當初的19.21億元發展到如今的77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