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孩子月亮什麼樣
親子
作者:九尾狐
一天,和女兒豆豆逛集市,買回家一個“娃娃”,用細網狀的布包起種子和木屑的娃娃。賣主說:“這裏麵有一顆花種子,隻要堅持澆水,會開出美麗的花。”於是,豆豆天天澆水,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娃娃”發芽了沒有,等它開出“美麗”的花來。豆豆也常常問我:“媽媽,娃娃什麼時候開花呀?會不會開出五顏六色的很多花?開花之後能不能結出紅色的石榴和金黃的南瓜?”五顏六色?石榴?南瓜?虧她想得出來,我“撲哧”一聲笑了,回頭看著她,仰起的小臉上認真的表情和清澈的眼神,我有點不忍心打擊她,隻好回答:“我們再等等看吧。”一個多月過去了,娃娃一點發芽的跡象也沒有,我也被女兒沒完沒了的重複提問煩得要命。看來可能被賣家騙了,不然即便開不出“美麗”的花,也不至於寸草不生吧。
雖然我對娃娃失去了信心,可是豆豆的希望卻仍然在。一個午後,我突然發現客廳裏的娃娃真的開花了,等等,那不是真的花,是女兒用彩紙剪出的花,還有很多石榴和南瓜呢,因為這個豐富多彩的娃娃我有點小小的震動。
晚上陪豆豆讀了一篇《公主的月亮》,講的是小公主病了,國王一籌莫展。國王問她最想要什麼,小公主說想要天上的月亮。國王問遍了大臣,也沒有人能摘下天上的月亮。後來,一個小醜說:“為什麼不問問小公主眼中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呢?”國王心想,月亮的樣子誰不知道,還用問嗎?可是,眼看著沒有別的辦法,國王隻好試一試。他跑去問小公主月亮的樣子,小公主說:“月亮應該比我的小拇指小一點,因為我每次伸出小拇指都會遮住月亮;月亮應該離我近一點,因為每次它都會被掛在樹上;月亮還應該是金色的,發出燦燦的光。”小醜知道了小公主的描述,叫工匠打了一條月亮墜的金項鏈給小公主,公主十分歡喜,病情大為好轉。可是,到了夜晚月亮要升起來了,國王急了,該怎麼和小公主解釋天上的月亮呢?小醜再次說,不如問問小公主怎麼想的吧。結果,小公主說:“那是新長出來的月亮呀,就像我的牙掉了,也會長出新的。”
豆豆在這個幸福的故事裏安然入睡,而我陷入了沉思。孩子的想象力多神奇!我的小公主和故事裏的小公主一樣有顆想象力豐富的心,而我卻差點以大人的固定思維限製了孩子這麼可貴的東西,並成為一個不理解孩子的家長。
第二天,我去花市買回一些花種子,自己用襪子包上泥土做了一個娃娃。一個早上,豆豆興奮地大聲喊著:“媽媽,種子發芽啦!”她又開始天天和我描繪娃娃會開出什麼樣的花,結出什麼樣的果實,甚至會不會像迪斯尼動畫裏一樣長成參天的藤蔓。我鼓勵她把這些一點點記錄在日記裏。女兒豐富的想象力讓我很驚喜,上一次雖然娃娃沒有開花,她卻用剪紙裝飾出了五彩的娃娃,而這次她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下各種奇怪的想法。
我很慶幸發現了豆豆頭腦中那個想象力豐富的世界。當我們以大人的固定思維,無法理解孩子的時候,不妨問問他們是怎麼想的吧。就像小公主說的:“還會長出新的月亮呢。”那長出的月亮,不僅是孩子的欣喜,也會是我們的欣喜。
生活中,我們喜歡用特定的模式來約束孩子。比如:剛剛學畫畫時,一定要照著模板來畫,而且我們會用畫得像與不像來判定孩子到底有沒有天賦。可是,畢加索的畫不也一樣不像?你卻沒看見,孩子畫完後,都會仔細地瞧,然後對自己的畫作露出滿意的表情。如果此時你給她潑一盆冷水,打擊的不光是她的想象力也是創造力。孩子也正是在“不像”的打擊下,越來越屈從於現實,漸漸沒有了想象力。
親,耐心點,少用那些條條框框來約束孩子的想象力,你就會發現孩子的世界真的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