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搞好關係比啥都重要

親子

作者:王小艾

2012年7月,著名教育家孫雲曉推出最新力作《孩子,別慌》。書中,他提煉出許多育兒新理念,比如“培養孩子社會性習慣和時代性習慣”“10歲之前,注重培養孩子的道德智能”等。但在接受采訪時,孫雲曉更強調:“教育方法和理念都是第二步,對家長來說最該關注的是—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你才能對孩子施加影響力,你的教育才能更成功。”

作為父親,孫雲曉一直以平靜平和的心態對待女兒,不給孩子壓力,不以分數論英雄,傾聽孩子的感受。在和諧的親子關係之中,女兒也不慌不忙地優秀成長著。

零壓力成長:

上普通的學校,做普通的孩子

從小學到高中,我女兒沒有上過一天重點學校。因為她覺得重點學校不適合自己,她不喜歡競爭很激烈的環境,覺得普通學校更有充分的自由。我們一直尊重她的想法。我常常跟女兒說:“上不上重點沒關係,好好努力就會有前途。”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喜歡高壓競爭的環境,也不妨選擇重點學校。

有一次,我出差途中給女兒打電話,問她期中考試考得如何。“哎呀,老爸,你可得有一點心理準備,我這次考試可能有一門課不及格。”女兒很自責。“是嗎?沒關係,兩門課不及格也沒什麼,我覺得你挺努力的。咱們去拜訪拜訪你的老師,看看你這次沒考好的原因是什麼,努力一下肯定就能通過,你說呢?”其實,我內心也不樂意孩子考試不及格,但是我了解到她已經努力了,而且她本身已經很愧疚和無奈,我一定要給她理解和勇氣。

我覺得一兩次沒考好不重要,因為考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可以通過良好的親子關係、正確的教育方法來改進的。家長幫孩子吸取教訓找到症結所在,他的成績自然就會好起來。如果給他壓力,甚至打罵,孩子以後會更加考不好。

女兒填高考誌願時,我們和她一起認真地研究了兩個大專。我們從沒給過女兒學業上的壓力,如果她隻能考上大專,完全也可以接受的。沒想到,女兒竟瞪了我一眼,說:“太瞧不起我了,我難道隻能考一個大專嗎?我想考複旦大學!”我當時調侃道:“你做好大專的準備,複旦的夢不做白不做。”

女兒能奮力拚搏,更好地說明父母不慌孩子就會不慌,在平和的狀態下,孩子反而能發揮得更好。

發展特質:

讓她多一些成功的體驗

我平時從不以分數論英雄,不看重成績,但很注重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女兒會因能解出一道難題而有成就感,會為完成一個小手工而開心,我會在生活中鼓勵她每一點的進步。當她有更多快樂和成功的體驗時,會更自主地去探究和學習。從小,我就讓女兒接受這個觀點: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獲得能力,不是和別人比,更不是和別人競爭,就是發展自己的興趣,學習的興趣、探索的興趣。讓孩子把求知的過程看成充滿快樂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