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會傾聽- 先聽後說,聽明白了才能把話說圓滿(3 / 3)

既然如此,孩子就要學會傾聽,理解別人的言外之意,當然,這並不是無章可循的:

1.要聽出對方真正的意圖

孩子在聽別人說話時,如果對方反複強調同一件事,那對方的話很可能不是表麵的意思那麼簡單,背後有另外的意圖。

例如,一個同學到家裏來玩,拿著孩子的小汽車反反複複說:“你這個汽車很好玩啊。”過了一會兒又說:“比我的好玩多了。”孩子若沒聽出來,就會隨口答道:“嗯,是很好玩。”其實,同學真正的意思是想拿走玩,但怕被孩子拒絕,不好意思直接說。孩子若能聽出同學的言外之意,不妨大大方方地說:“嗯,你喜歡啊,那就拿走玩幾天吧。”

孩子若有這樣的反應,一定會讓同學覺得:真聰明!知道我真正的意思是什麼,還這麼大方。以後自然願意多和孩子交往了。這樣,他鍛煉口才的機會也就多了。

2.孩子要學會揣摩對方的語言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大人為了顧全孩子的麵子和感受,往往不會把話說得那麼直白,這時候孩子就要會聽,懂得揣摩對方的話,正確理解對方的意思。

例如,音樂課上,老師正在教大家學唱陝西民歌《信天遊》,一個同學卻睡著了,老師叫醒他說:“你怎麼把《信天遊》聽成了《搖籃曲》?其實,老師真正的意思是說:“你怎麼睡著了?”

如果孩子不懂得揣摩老師的語言,就聽不出老師話的真正意思,也就不會反省自己的行為。反之,如果是個會傾聽的孩子,就知道老師給自己留著麵子,不但會改正自己的錯誤,還會對老師心存感激,這樣,他與老師交談的時候就能說得準確。

聽別人說完,別亂插嘴

龍龍從小就愛看書,因此,他的知識麵要比同齡人廣一些,甚至一些大人聊的話題他也略知一二,所以,龍龍總覺得自己口才很好,凡事都能發表一通意見。在聽別人說話時,他也很少有耐心聽別人說完,總是不合時宜地亂插嘴。

這一天,爸爸的同事鄧叔叔來了,一起聊起了股票的事情,他們聊得正投入,在旁邊玩的龍龍突然跑了過來,說:“股票啊,我知道,現在是熊市,現在進入不好!”

聽了龍龍的話,兩個大人不禁笑了起來,鄧叔叔接著又和爸爸說起其他事情來,可沒說兩句,龍龍又插嘴了,爸爸不滿地說:“你好好聽,等別人說完你再插話。”

可龍龍覺得自己口才這麼好,光聽可不行,所以不管鄧叔叔和爸爸說什麼,他總能插進話,弄得爸爸和鄧叔叔該談的事情都沒談好,鄧叔叔有些不滿地走了。

不光是在家裏,在教室裏,龍龍也愛顯擺他的口才、亂插嘴。上課時,老師正在講課,說:“下麵我們講到的這一節是這一章的重點……”

這時,龍龍接嘴道:“也是難點。”弄得老師很無語。

過了一會兒,老師點名讓一個同學回答問題,那個同學說道:“這道題是混合運算,先用乘法……”

龍龍接著說:“再用加法。”

那位同學很不滿地看了龍龍一眼說:“你知道,你來回答啊。”說著生氣地坐下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龍龍以為“能插上嘴”就是會說話、口才好,他不懂得傾聽也是談話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現實中確實有一些這樣的孩子,喜歡通過插話顯擺自己,覺得口才好就是要多說,根本不懂得傾聽的好處。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好好聽人說話,而喜歡插嘴呢?原因是眾多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過插話引起他人的關注,無論是欣賞還是反感,這種關注都滿足了孩子的內心,所以插嘴的毛病就愈演愈烈。

特別是在家裏,當父母專注於討論某件事情時,孩子更喜歡打斷父母的講話,你越是不理他,讓他別吵,他就越來勁兒。還有些孩子本身就有點兒“人來瘋”,看見家裏來了客人,更是異常興奮,總想說點什麼、做點什麼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故意在大人身邊跑來跑去,時不時插上幾句話。

有時候大人的談話持續的時間比較長,長時間不理孩子,孩子在一旁就會有被忽略的感覺,這時,插嘴是他們表示不滿的手段,孩子的意思是:“說完了沒有?都沒人理我,當我是空氣啊。”

也有的孩子聽到別人說的話題,自己聽說過或似懂非懂,就會產生“共鳴”,想講一講自己的“看法”,或者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於是就會不合時宜地打斷別人的談話。

所以,孩子不會傾聽,喜歡插嘴的原因很多,父母不可武斷地斥責孩子:“不準插嘴!”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弄清楚孩子插嘴的原因,對症下藥。下麵提供給父母和孩子幾條改正“亂插嘴”壞習慣的建議:

1.讓孩子知道愛“插嘴”的孩子會被人貼上“不會說話”的標簽

愛插嘴的孩子大多是喜歡說話的,並想有個好口才,但卻因插話遭到了他人的反感。這時父母就要告誡他們:愛插嘴不僅沒禮貌,而且會讓別人覺得你不會說話。真正好口才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聽、什麼時候該說,而不是不分時候亂插嘴。當孩子知道插嘴會被別人貼上“不會說話”的標簽後,自然就會管住自己的嘴了。

2.給孩子適當的機會說話

孩子的耐性是有限的,在聽大人說話時,如果長時間的隻讓他們聽,不讓他們發表意見,大部分的孩子都會用插嘴來表示不滿,對於這樣的情況,父母就要反省自己的行為:不能光我們說,不讓孩子說話,他肯定覺得受冷落了。大人可以在說話的間隙問一問孩子:“你知道我們說的這個事嗎?”給孩子適當的說話機會,孩子自然就沒必要亂插大人的話了。

對於“人來瘋”的孩子,父母的做法則完全相反:不要理他們,把他們晾在一邊。當他們知道自己亂插嘴已經引起了別人強烈的不滿,繼續插嘴也沒人理他們,自己的目的也達不到,自然就覺得沒意思了。

3.在合適的時機“插嘴”才是有好口才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凡事都沒有絕對,插嘴也是如此,並不是說插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也不是說何時何地都不能插嘴。

孩子有時候插嘴,是剛好有話要說,比如聽到別人的話感動了或者有共鳴了,就想發表想法,這是他們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允許他們及時表達,就算是插嘴也無妨,但要告訴他們:插嘴可以,但要在合適的時機。在別人說話停頓的時候再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在打斷別人講話之前先說一聲:“對不起!我打斷一下……”;當有客人在場時,如果孩子有話跟父母說,可以貼在大人的耳邊悄悄地說,這樣,孩子就會給客人留下這樣的印象:既有禮貌,口才又好!

做個高效的傾聽者

默默來到校園,看到幾個高年級的同學在聊天,他們正在聊最近看的影視劇,他們聊得很投機。默默站在一旁聽起來,他們說的有些話題,默默也知道。

他們討論一個電視劇的劇情太庸俗無聊,恰好默默也看了這個電視劇,於是他發言了:“這個電視劇我也看了,裏麵的男主角很帥,我最喜歡他的發型。”

那幾個高年級的同學沒有人接他的話,就不吭聲了。

過了一會兒,他們又聊起一本小說,說這個小說的結構如何如何。默默沒看過小說,不知道小說的結構是什麼,他隻看漫畫書,於是他說:“結構如何都無所謂,書隻要好看、好玩就行了,我也愛看書,我最愛看《櫻桃小丸子》,裏麵的小丸子說話太可愛了。”

那幾個高年級的同學聽了他的話,都露出了無奈的表情,其中一個說:“這位同學,你根本不知道我們在聊什麼,你如果喜歡聽,你就安靜地聽好不好,就不要隨便發表意見了。”

為什麼高年級的同學不願意和默默聊天?因為他們不投機。為什麼不投機?因為他們的談話水平不在一個層次上,默默的傾聽層次太低。這個時候,無論他說什麼,都不能展現出口才過人的一麵。

孩子的口才水平處於哪種境界似乎很容易看出來,但他們的傾聽水平在哪種層次卻不容易分辨。孩子對此會有些疑惑:難道傾聽水平還有層次?

是的,傾聽看似一個簡單的行為,其實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為什麼不同的人聽同樣的內容會有不一樣的反應和不同的收獲?就在於他們處於不同的傾聽層次。

什麼是傾聽的層次?傾聽到底分哪幾種層次?孩子處於哪個層次?弄清楚這些層次對自己的傾聽、自己的口才有什麼幫助?讓我們一一來解答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傾聽分幾個層次,按照傾聽效果的不同,傾聽可以分為3個層次:

第一層次:這一層次的孩子會很安靜地坐在那裏,假裝在聽,但心裏卻在想著自己的事情。所以,雖然聽了,但沒有反應,沒有幾句話真的聽進去了;或內心想著反駁,半聽半不聽。他們時時刻刻在尋找自己發言插嘴的機會,並不關心對方說了什麼。

這一層次的孩子,他們更感興趣的不是聽,而是說。

第二層次:處於這一層次的孩子,傾聽的態度倒是認真。他們確實在聽,有時也會通過點頭來表示正在傾聽,好像是理解了,實際上並非如此。他們聽得很不深刻,他們傾聽的隻是對方表達的字詞的表麵意思,但不能真正理解對方所說的話的含義,也無法深入挖掘其內涵,甚至會錯誤地理解對方的意思。

這一層次的孩子隻能和對方進行很膚淺的溝通。

第三層次:這一層次的孩子帶著理解和尊重去傾聽,嚐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所表達的內容。雖然他們對對方的觀點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他們不會隨便批評對方。他們很容易理解對方的觀點,也能夠給出及時的反饋意見,同時也會表達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這一層次的傾聽者本身的表達能力和口才都不錯,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比較高。他們是專心而有效地傾聽,會和對方進行更深刻的交流,表現出的是一個優秀傾聽者的特征。

這3個不同層次的孩子,其溝通能力、交流效果是不同的。

看到這裏,孩子可以看看自己處於哪一種層次。大部分的孩子應該都處於第一和第二層次,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是一個高效傾聽者。正是因為如此,孩子才需要學習傾聽。

孩子必須要有成為一個高效傾聽者的理想,因為,你是哪一層次的傾聽者,就會有哪一層次的說話者找你溝通,談話的對象也需要匹配。

當對方所說的話,你聽起來是一頭霧水的話,對方也不會想和你交流。反之,當對方知道你是和他同一層次的人時,他會很願意和你分享他的所思、所想。同時,如果你能經常和更高層次的傾聽者、談話者交流,你的收獲也是非常大的,你的傾聽水平和口才水平也會進步得更快。

因此,孩子要學會傾聽,做一個更高層次的傾聽者,做一個更高水平的談話者,努力成為一個好口才的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