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江東二張(1 / 3)

為感謝書友-百裏韶風-,再獻上一章更新,以下為正文:

初平二年初冬,江都城東。

南方的冬天雖然不必北方寒冷,但是風吹在身上還是有一種透骨的寒意。白衣的少年雙手攏在袍袖中,靜靜的站在竹門外等待著。

腳步聲由遠及近,孫策和周瑜披著大氅,迎著寒風而來。兩人在竹門前停住,看見了躬身而立的少年,這少年不過十三四歲的樣子,臉上帶著一絲這個年紀不該有的笑容,那笑容淡薄和善,如同冬日裏的陽光,暖洋洋的直曬進人的心裏去。

少年躬身施禮,開口問詢道:“兩位可是孫伯符將軍和周公瑾先生?在下在這裏恭候兩位已經多時了。”

孫策和周瑜也躬身還禮,孫策奇道:“公子怎麼知道我二人會來?”

少年微微一笑道:“孫將軍與周先生每日來在下家門前侍立,不至日落絕不肯離去,如此已經一月有餘。兩位繼續站下去倒是無妨,隻是在下家中餘糧已經不多,再不開門,恐怕會被餓死。”

孫策心中好生羞慚,向少年請罪道:“在下因為一些俗務來打擾兩位張先生的清修,失禮之處,還請海涵。”說完上下打量了一番麵前的少年,心道:此人若非張紘和張昭的高足弟子,恐怕不會有這般雍容的氣度,於是再開口道:“請問公子名諱,與兩位先生是何關係?”

少年含笑道:“在下姓張,名承,字仲嗣。兩位若不嫌棄,我們互稱表字即可。將軍公子不過是世間的虛銜,說出口無趣無味的很。

“張仲嗣?”孫策心念一轉,忽然醒悟,“閣下莫非是張子布先生的長公子?”

“正是區區在下了。”張承推開竹門,“兩位請進,家父和子綱伯父正在中堂等待。”

孫策和周瑜隨張承走進院中,環顧四周,不大的院子略略有些簡陋,但是主人植樹種草,即使當此冬日亦顯得十分雅致。孫策心有所感,讚歎道:“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哪管誰家興與敗。古賢才,多自在,晨離茅齋夜歸來,簞食瓢飲亦樂哉,貧,誌不衰,達,誌不衰。”

張承略略有些驚訝,這幾句似詩非詩的詞句在他看來雖然有些粗鄙,但仔細品來卻覺得意味深長,這孫策能夠出口成章,看來並不似傳言中所說的隻是一勇之夫,當下稱讚道:“孟子有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伯符所言暗合孟夫子微言大義,儒將風範,令人心折。”

孫策遜謝道:“在下不過有感而發,信口亂謅的,仲嗣休要謬讚了。”

三人邊談邊走到院中的茅屋前,張承比了一個手勢:“兩位請。”

孫策點頭謝過,推開木門,和周瑜一起走進房中,隻見兩位三十餘歲的中年文士正在堂中對弈。孫策不敢驚擾,輕輕取下大氅搭在右臂上,躬身靜靜的站在堂下。張承走到其中一位文士的身後,攏手在袖子裏,默默的侍立。

半晌,對弈的兩人終於有了動靜,那位年紀略大的文士起身轉入後堂,像似沒看見孫策和周瑜一樣,另一位則將棋盤上的棋子一粒一粒的丟回木盒裏,語氣略帶冷淡的道:“孫伯符,破虜將軍孫堅之子。周公瑾,洛陽令周異之子。”

孫策有些發窘,訕訕的不知如何回答,周瑜倒是一副寵辱不驚的樣子,躬身朗聲道:“後學末進孫策、周瑜,拜見兩位張先生。”聲音清潤,讓人不禁生出親近之意。

文士沉默了一會兒,向麵前的棋盤一比道:“久聞吳地孫氏乃是孫武子之後,伯符世代家風,臨軍布陣定是強項,可惜在下年老體衰,無法在戰場上與伯符一較高下,不如手談一局,伯符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