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風林火山(1 / 2)

初平四年九月二十五,烏江渡口。

江東軍渡江用了近半月的時間,程普低聲向孫策讚歎道:“甘寧的部署果然是水上的精銳,江中行舟如履平地,若是沒有他們相助,不知我軍幾時才能踏上長江南岸。”

孫策正欲答話,突然一愣,臉色微變,他看見地平線上騰起隱隱的煙塵,一陣輕微的震動從地麵上傳來。

“急行軍!?不知來者是敵是友。”孫策將龍魂槍一橫,命全軍停止前進,布成防守陣型,一千弩手在陣前排為一線,虛引弓。

腳下的震動愈發明顯,來軍人數不多,約在千人左右,遠遠看去服飾盔甲散亂無章,也未打旗號,但是快速奔行之間隊形井然有序,暗合兵法。當先一將資質風流,儀容秀麗,孫策定睛一看,不禁又驚又喜,揚手高呼道:“公瑾!”

自與孫策分別後周瑜一路東行,沿途招兵買馬,彙集了近千人左右。抵丹陽後,其協助吳景招募鄉勇,近日正在此間募兵,聞得孫策引兵至此,特來相迎。

“看來兄長此行大有收獲。”周瑜嘖嘖稱讚道,“淮南袁公路果然公卿風範,仗義疏財。”

“天下樂善好施之人,當推袁公路第一。”孫策不無得意,接著又讚道:“公瑾以一人之力竟能募集兵丁千餘,這番才能遠勝愚兄,實在令我既感且佩。”

“兄長莫要消遣小弟。若無此人相助,隻怕小弟無所作為。”周瑜挽著身後一人的胳膊,向孫策引薦道:“兄長,這位是魯肅魯子敬,臨淮東城人,為人慷慨,賢名遠播。”

東吳的第二代大都督此時大約二十歲的樣子,身材魁偉,樣貌白淨,細長的眼睛精光閃亮。孫策本以為魯肅是個白麵書生,不想他竟然生得如此雄壯,當下施禮道:“子敬才名廣播天下,在下仰慕已久,今日得見尊顏,實在大慰平生。”

周瑜玩笑道:“隻怕這財名不是那才名,身邊哪討這許多金珠寶貝。”

孫策微微一笑道:“原來子敬出身大富之家。”

“豈止是大富之家。”周瑜接口道,“當日小弟募得鄉勇三百餘人,身上帶的口糧自己用尚嫌不夠,哪裏還有餘糧養活他們,一路沿途乞討,好不淒惶。聽聞子敬家中有兩個糧倉,每倉各裝有米糧三千斛,我便思量著去借糧養兵,若是子敬不給,我不妨學學興霸,也劫富濟貧一次。不想我剛說出借糧之意,子敬便毫不猶豫,立即手指一倉,贈給了我。”

孫策讚道:“子敬果然慷慨,令人敬服。”

“小弟知兄長求賢若渴,子敬如此與眾不同,我豈能不順手牽羊,將其拐帶過來。”周瑜笑道,“兄長不知,除了兩倉共計六千斛米之外,此次我招募的千餘士兵之中,一半以上是子敬家中的私兵,兵甲馬匹,亦來自東城魯家。”

孫策麵上帶笑,心中卻另有所思。魯氏並非江東的豪強大族,而是同張紘張昭一樣因避禍而移居江左。南遷的落魄士族家中便有如此能力,那麼作為江東士族領袖的虞魏顧陸四家的實力可想而知。雖然孫策與四大家族已經重新建立了聯係,但是對於士族而言,江東在誰治下並不重要,擺在首位的仍是家族的利益,這也正是曆史上三國之中吳國政局最為混亂的原因:流亡北士與江東士族互相傾軋,爭鬥不休,以致最後亡國。

孫策心中暗道:士族隻能利用,不能對抗,但是周瑜、魯肅、張昭、張紘等人皆是北方的流亡士族,在江東根基不穩,如何能與本土的豪門士族進行較量?這倒是令人頗費思量。

或許應當將士族連根拔起。孫策心中突然閃過的這個念頭令他自己驚恐不已,士族屹立百年,無論是背景、經驗,還是臨危變化的決策能力,都遠非現時的自己所能相比的,失去士族的支持,孫氏複興勢必步履維艱,而為士族所脅迫,任由其囁咬自己的政權基礎是孫策所不能容忍的。孫策非常清楚英雄在於隱忍,但是對士族政治的不滿甚至厭棄已經在他心中猶如野草一般瘋狂的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