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平定山越(上)(1 / 2)

興平元年夏,中原動蕩。

曹操在整備後勤後,起兵再伐徐州,攻取慮、睢陵、夏丘等縣,曹軍所過之處,雞犬皆盡,鄉邑無複行人。在徐州即將陷落之際,曹操後方的兗州,陳留太守張邈及其部將陳宮發動叛亂,迎立呂布為兗州牧,二人既反,兗州各郡縣紛紛響應。代曹操處置兗州事務的荀彧急令駐守東郡的夏侯惇回軍固守州治鄄城,又命程昱出鎮範縣、東阿兩處,據城堅守。曹操聞知後方生變,火速撤兵回救,與呂布激戰數場,後因軍糧不濟,不得不在失去兗州八郡七十七縣的控製權和損失幾乎所有青州兵的情況下飲恨還軍鄄城。時冀州牧袁紹見曹操新失兗州,軍無所食,遣使勸說曹操歸附,曹操聽從程昱的建議,婉言謝絕。

亂世英雄的命運總是如此相似,當曹操在鄄城為前途擔憂之時,丹陽的孫策也陷入了同樣的困境。

“丹陽是產兵之地,幾個月來我們募得的新兵不足百人,難道是因為兵餉太少,所以鄉勇才不願來投軍?”孫策卷起手中的卷宗,敲著桌案道:“如果是這樣,那就許諾鄉民投軍之後可免除其家中所有的賦稅。陶謙能在此地募集三萬丹陽精兵,如此蠢物可以做到,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到。”

“主公所說的辦法我們都想到了,但是收效甚微,因為其中另有隱情。”呂範稟道。

孫策奇道:“什麼隱情?”

“陶謙在此地募得的三萬丹陽兵勇並非漢民,而是山越人。這三萬山越青壯原是本地的一個小部落,因拒絕與其他部落合並而遭受排擠,為免滅族之禍,無奈之下才投奔陶謙,托庇於其治下。”

“子衡的意思是,聞名天下的丹陽精兵,其實是山越精兵?”

“山越人生性勇猛,嗜血且未開化,戰鬥力確實頗為可觀。”呂範道,“丹陽附近的山越部族以山險為依托,組成武裝,其首領有‘帥’、‘大帥’、‘總帥’等諸多稱謂。其人利用山中出產的銅鐵,加以鑄造自給自足,每年秋收之時便會下山襲擊附近的漢人村落,搶劫糧食,以資冬日所用。”

朱治接口道:“據吳太守說,近年來此類情況愈演愈烈。原本山越人在山中大分散、小聚居,各部落之間罕有聯係,就算與漢民有所摩擦,也盡能控製的住。但是近來出現一個名為祖郎的山越頭領,自稱為山越大宗帥,幾年中不斷帶領自己的部族吞並周邊的部落,如今已坐擁數萬之眾,每逢秋收便集結山越兵下山搶糧,所過之處官軍望風披靡,無法抵擋。”

孫策奇道:“既然如此,漢民為何不搬離此地,戀家竟然到連性命都不顧的程度,實在匪夷所思。”

“主公,不是不想搬,而是不能搬。”朱治低聲道,“丹陽可供耕種之地,多集中於此,其餘皆是未加開墾的荒地。這些漢民每年如果提早收割糧食,秋收之時逃往別處躲避一陣,回來還能勉強度過來年。都是些忠厚老實的莊稼人,離開了土地又能逃去哪裏?”

孫策沉默下來,繃緊的頰邊線條有如刀鋒,良久方才道:“攘外必先安內,心腹未平,何以遠圖。”

程普回憶道:“主公,當年老主公在世時,長沙治下也偶有山越作亂,末將亦曾隨同老主公一起帶兵清剿過。無奈山越人作戰英勇,擅用蠱毒巫術,加之久居山林之中,熟識山形地理,所以我等清剿多時,亦難獲全勝,主公切不可輕視了這些番邦異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