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生活時間表
6:30~7:00起床、大小便。
7:00~7:30洗手洗臉。
7:30~8:00早飯。
8:00~9:00戶內外活動、喝水、大小便。
9:00~10:30睡眠。
10:30~11:00起床、小便、洗手。
11:00~11:30午飯。
13:00~13:30戶內外活動、喝水、大小便。
13:30~15:00睡眠。
15:00~15:30起床、小便、洗手、午點。
15:30~17:00戶內外活動。
17:00~17:30小便、洗手、作吃飯前準備。
17:30~18:00晚飯。
18:00~19:30戶內外活動。
19:30~20:00晚點、漱洗、小便、準備睡覺。
20:00~次日晨睡眠。
2.培養獨立生存能力
隨著寶寶動作技能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有了學習自我服務並為家人服務的願望和興趣。例如,一旦學會了走,他就樂意走來走去,幫大人拿東西;一旦學會了將勺子凹麵裝上食物,他就樂此不疲地練習自己剛剛掌握的這一技能。這正是培養寶寶獨立生活能力的契機。及時鼓勵和培養寶寶有規律、有條理的生活衛生習慣和能力,不僅能促進寶寶動作技能的發展,提高健康水平,還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使寶寶保持愉快的情緒。寶寶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能力,將會受益終生。
生活衛生習慣和能力主要有飲食、睡眠、大小便、穿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衛生習慣和能力。寶寶獨立生活習慣和能力的養成,關鍵在於父母能根據寶寶的生長發育特點,把握寶寶學習的最佳期(從“開始教育”到“多數人學會”之間的時間),才能事半功倍,達到良好的效果。1~2歲的寶寶學習獨立生活能力和最佳期如下:
2歲寶寶應具備的獨立生活能力
獨立生活能力:學拿勺子凹麵向上裝上食物(但吃不到嘴裏)
開始教育時間:300天
多數人學會時間:12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成人為他穿衣服時懂得配合(穿衣時會伸手入袖,穿褲時自己抬腿)
開始教育時間:300天
多數人學會時間:3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大便前會叫“唔”
開始教育時間:330天
多數人學會時間:13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開飯時知道食物燙能安靜等待,不動手打翻食物
開始教育時間:345天
多數人學會時間:14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抓帽子放在頭頂上
開始教育時間:12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4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自己用勺裝上食物放入口內
開始教育時間:12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4.5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有大小便時會及時找盆坐下
開始教育時間:12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5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自己用勺吃飯,能吃掉全量的一半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自己端杯喝水不漏或少漏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脫掉帽子和鞋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拿板凳來給大人坐下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模仿大人抹桌子、掃地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脫褲衩
開始教育時間:16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9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大小便時會拉開緊帶褲子或扒開棉褲
開始教育時間:16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20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自己洗手並擦幹、學習用手絹揩嘴與鼻涕
開始教育時間:18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24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一手扶碗一手用勺吃飯
開始教育時間:18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24個月
3.培養動手吃喝
1歲以後的小兒,總想自己拿匙子吃飯。因此,最好給小兒一把小匙,滿足他自己吃飯的要求。當然開始時會很不順利,即使自己能用匙子盛上飯,也可能一送到嘴邊就撒了,沒幾下就煩了,於是就用匙子在碗裏攪來攪去地玩起來。這時,媽媽應該幫忙喂,喂一會兒,孩子也許又想自己動手吃,可再給他匙子讓他自己吃。
讓孩子自己用匙吃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作為家長要有耐心。孩子自己吃飯,也許會掉得滿桌子都是,即使如此,也應當尊重孩子想自己吃飯的願望。有些孩子可能嫌用匙子吃得太慢而改用手抓著吃,大人不要強行製止,這也是走向獨立吃飯的一個過程。隻要堅持一段時間,1歲半以後孩子就能熟練地用匙子吃飯了。
1歲以後,就可以培養小兒自己拿杯子喝水了。剛開始孩子會用雙手捧住杯子喝,這時容易把水灑到外麵。因此大人給小兒往杯子裏倒水可以少倒些,也可幫著小兒用手扶著小杯喝。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到了1歲半,小兒就可以自己喝水了。
4.培養大小便習慣
小兒長到1歲後,家長應當注意培養小兒自己大小便的能力。生活中時常會碰到在孩子未滿周歲時,就訓練其自己排便的媽媽,她們每天按時讓孩子坐在便盆上大便,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小兒一接觸到便盆就會自動排便。然而,這僅僅是一種低級的訓練,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神經係統的“條件反射”。實際上,1歲以內的小兒對自己的排便行為並沒有真正的意識,他們的配合完全是無意識的。
有些專家學者在調查5歲以上孩子的尿床症時,發現幾乎都和過早的訓練大小便有關。因為過早地接受這種排便訓練的孩子,日後會產生抗拒心理。所以,周歲以內的小兒沒有必要進行大小便的訓練。
大約在1歲到1歲半之間,孩子對排便逐漸有了較明確的意識,盡管他們這時不能確切地表達出來,然而細心的媽媽可以發現,小兒此時會在做事情時突然停下來,或麵部表情發生瞬息的變化。
因此,1~2歲的幼兒,是接受大小便訓練的最佳時期,此時他們對大便的先兆和排泄也有了更明確的意識。他們可能玩著玩著會突然停下來,過後顯出不太舒服的樣子,也可能用某種表情或某種聲音向父母表示尿布髒了,仿佛在期待有人前來替他們清掃一番。不過,真要在糞便排出之前及時發生信號,把大便拉在廁所裏,則有待於幼兒對腸運動的先兆產生充分的意識。而要實現這一點,不僅需要父母適時的鼓勵,而且還需要一個過程。
訓練小兒大小便,不能勉強,要在兒童自願的前提下進行,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訓練,不至於在以後產生大小便失禁的現象。隻要孩子大小便不在褲子和褥上,就應當適當地表揚。孩子不願意坐便盆不要強迫,坐3~5分鍾就應當結束,即使沒排出來,也不要斥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