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疾病預防(1 / 2)

1.不宜預防接種情況

一般來說,患急性傳染病及其恢複期,或者正在發熱,或者患心髒病、腎髒病、肝髒病、活動性肺結核和風濕熱,以前有哮喘、蕁麻疹等過敏史的小兒,不能進行預防接種,早產兒、難產兒及體弱的新生兒,需要等健康狀況好轉後才能進行接種。有驚厥及大腦發育不全的小兒不能接種百日咳疫苗,拉肚子時不能服用小兒麻痹糖丸。

此外,對某些預防接種還有特殊禁忌的:有結核病史或結核菌試驗呈陽性的小兒不能接種卡介苗;有癲癇、抽搐,或患過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如腦炎、腦膜炎、小兒麻痹症)者,不能接受百日咳疫苗、白喉類毒素及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的接種;有免疫缺陷的小兒,不能接種活疫苗或活菌;有一個月內注射過丙種球蛋白者,暫時不能接種蕁麻疹活疫苗。

2.預防春季“三疹”

三四月份,是麻疹、風疹與病毒疹的好發季節。

“三疹”多見於小兒,且都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皆有發熱、咳嗽、咽痛、出疹等臨床症狀,加之目前不典型麻疹逐漸增多,故“三疹”極易混淆。正確識別“三疹”,對於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都是十分重要的。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發疹性傳染病。主要症狀是發熱39℃~40℃以上,流鼻涕、打噴嚏、眼結膜充血,此期約3~4天,稱為麻疹前驅期。在出疹前一天,約90%的病兒口腔內可見有麻疹黏膜斑,據此即可明確診斷。一般情況下發熱第4天見疹,出疹的順序是耳後、發際、頸部、前額,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後為四肢。隨著體溫的逐漸恢複,皮疹也依出疹順序消退,出現麥麩狀的脫屑,並留下棕色的色素沉著。麻疹患者如果治療不當,也容易出現並發症,較常見的有麻疹肺炎、喉炎、腦炎、中耳炎等。預防麻疹的有效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與麻疹病人密切接觸者應檢疫14~21天。若麻疹流行時,對易感者在接觸麻疹病人後的兩天內,應趕快接種麻疹病毒活疫苗,以達阻止麻疹流行的目的。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兒的體溫一般較麻疹為低,流鼻涕、淌眼淚輕微。常於發熱後的24小時內出疹。疹子先於麵部和頸部,可一日內遍及全身,第3天可以融合成片,極似麻疹,但其疹子比麻疹小,淺紅色。疹子從第4天起依次消退,退疹後無棕色的色素沉著斑,後頸部淋巴結腫大是它的特點。風疹對孕婦有害,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感染風疹病毒時,容易發生胎兒畸形、死胎、流產等,最好中止妊娠。目前風疹疫尚未問世,對風疹一般以對症治療為主,要加強護理,讓孩子臥床休息,給予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風疹病兒在出疹的5天以後,就沒有傳染性了。因此,住在家裏的病兒,一般不需要隔離。

病毒疹一般為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呼吸道合並胸病毒所致。近年來發病數量日見增多,感染者多為11、12歲的兒童。初發臨床症狀較輕,皮疹出現沒順序,以胸、腹部出疹較多,其他部位少見,且皮疹消退快,退後不留任何痕跡。感染了病毒疹時,可有耳後、腋下淋巴結腫大。病毒疹傳染性較強,兒童感染了病毒疹後,需立即隔離治療。周圍人群應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患兒家庭及上學的教室應進行空氣消毒。

3.預防蟯蟲方法

蟯蟲就是小白線蟲,主要感染1歲以上的小孩,尤其是在幼兒園、托兒所集體生活的小孩,感染此病的較多。實際上蟯蟲的生命力隻有1~2個月,如果注意衛生,不吃藥治療就能自愈。

蟯蟲病是這樣得的:人吞入蟲卵後,蟲卵在胃及十二指腸內孵化,在腸中發育成成蟲。當夜間孩子熟睡時,肛門處於鬆弛狀態,蟯蟲便爬到肛門排卵,使孩子感到奇癢。有的孩子用手去抓,造成手的汙染,不但可使自己再次感染蟯蟲,而且手摸過的東西還會感染他人。當然,蟯蟲卵也很容易汙染被褥及其他地方,要給孩子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勤洗被褥,勤洗燙內褲,玩具要定期消毒。提倡孩子盡早穿滿襠褲。經過這樣預防,1~2個月後,不吃藥蟯蟲也就消失了。

4.百日咳治療方法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由飛沫傳染。細菌侵入人體呼吸道生長繁殖,呼吸道黏膜發生炎症,產生大量黏稠分泌液。百日咳流行較廣,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冬末春初多見。任何年齡的兒童都可患百日咳,但以1~6歲為多。

百日咳的臨床特點是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常伴有深長的雞啼樣吸氣聲。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傳染期長,從潛伏期末的1~2天,至病初的2~3周,均有極強的傳染性,這正是集體兒童中易流行此病的原因之一。

新生兒也可感染,5歲以下兒童占發病人數的85%。城市中春夏季易流行,潛伏期平均7~14天(最長21天),病程2~6周,重者可長達2個月以上。百日咳病程長,恢複慢,會給孩子帶來許多痛苦。如因劇烈咳嗽會使小嬰兒舌係帶發生潰瘍,還可並發肺炎、中耳炎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