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權威濫用——傷害親子關係(1 / 1)

“親子關係診所”

簡單地說,威信就是威嚴與信用,嚴而有信,信輔以嚴,有些父母以為威信就是威嚴,所以經常發脾氣。雖然現在父母使用暴力的現象不算泛濫,但訓斥孩子的現象卻是司空見慣。還有父母以為有了威才有信,其實正好相反,要想有威首先要有信用。

下麵我們看一個案例:

鑫鑫很早就聽幼兒園的小朋友說海洋館特別好玩,裏麵還有很多很聰明的海豚。可是爸爸一直不肯帶他去:“有什麼好玩的?又貴!不如去看爸爸打網球,那才好玩呢。”這個星期他得了三朵小紅花,爸爸總算答應周六帶他去海洋館了,但事先聲明:下雨免談。星期五晚上,真的下雨了,鑫鑫的心裏很難受。爸爸安慰了他幾句,就忙著打電話約人第二天早上打球了。誰知道,第二天早上,天卻晴了。鑫鑫高興地跑出房間找爸爸,卻見爸爸已經拿好了球袋、換好了衣服,準備出門了。“爸爸,天晴了!”鑫鑫小聲說。“哦,晴了?好像是晴了。可是林叔叔他們還在等爸爸呢,昨天約好了。”爸爸支支吾吾邊往外走,眼睛有點不敢看他。鑫鑫突然大哭起來,拽著爸爸的球袋就賴在了地上:“你說話不算數!你不是好爸爸!不準走。”“放開!起來!”爸爸急了,“還有沒有規矩?造反了你?我說不去就不去!晴了也不去!我是你爸爸,你就得聽我的!”

這種“權威”隻能讓孩子懾服,無法信服,因為它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人與人之間沒有道理可講,沒有是非可言,隻有等級、尊卑、強弱。隻要你是弱者,你就總不對;而隻要你是強者,你就總是正確。這會讓孩子在心裏忍著,心想長大再說。一旦長大,發現了自己的力量,感覺到自己成了氣候,孩子就要挑戰父母的權威,要奪權,要自己嚐嚐當權者的滋味。

想有權威,道理先行。讓道理來說話,比吹胡子瞪眼睛更有力、更有利。如果確實下雨,爸爸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打球;但天確實晴了,這場球就無論如何打不得。就算因不能悔約一定得去,也該跟兒子講道理,與他商量;抬出“老子”的頭銜來壓服孩子,是最笨、最無能的父母才會幹的事情。

“親子關係處方”

威信不是靠高壓、威懾得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乃至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培養出來的。父母要如何培養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呢?

1.身體力行,言行一致。

父母必須品行端正,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切不可表麵一套,背後又一套,在外麵一個樣子,在家裏又是另外一個樣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應當做到。孔子講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自身的行為就是無聲的命令,是真正的權威。父母的言行要一致,言而有信。我國古代就有曾子殺豬取信於小兒的記載,也有孟子母親為了說到做到,不欺騙兒子而買肉的故事,這些故事既說明了說話算數,說到做到是父母必須具備的素質,同時也說明了講誠實,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是父母擁有威信的重要條件。

2.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善於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高興要適度,生氣要得當,不要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而影響正常麵部表情和說話腔調;更不要喜怒無常,一會兒逗笑孩子,一會兒又打罵孩子,這樣的父母是得不到孩子的尊重與愛戴的,因而也樹立不起威信。

3.父母一致。

紅臉、黑臉要不得。教育時,口徑要一致,提前想好策略,不能父親教育孩子,母親抱著孩子哭聲淒厲,“你就先打死我好了”,或者爺爺輩長輩出麵維護。還有就是,懲罰之後一定不要讓孩子看出你的不忍,不要馬上去勸慰,更不要在孩子麵前落淚和自我懲罰。懲罰要讓孩子感覺到一定的壓抑、挫敗和沮喪,要讓孩子留下十分不願重複、極力避免的經驗,隻有這樣孩子才會從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