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玩耍——要尊重認知發展的途徑(1 / 1)

“親子關係診所”

“玩”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透過玩,可以啟發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與創造力,而大人還可以藉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其他孩子的互動模式是否正確、遊戲的安全等,更進一步引導和啟發孩子更多的思考點。玩耍是上天賜給孩子最寶貴的天賦,玩耍與生俱來,每個孩子都愛玩,也幾乎曾經都因為玩耍而闖下大禍、小禍,遭到大人的喝斥與責罰。

父母因為孩子天生俱來的“本事”而大傷腦筋或感到麻煩,甚至擔憂他因此耽誤學習、跟不上別人時,其實,極有可能弄錯方向了。

下麵我們看一個案例:

三歲的默默喜歡自己玩,她常玩的遊戲包括:扮家家酒、打扮洋娃娃、學媽媽出門去上班等。默默的媽媽一開始很高興孩子會自己玩耍,不會“吵”大人。但有一回媽媽仔細觀察默默的遊戲模式,赫然發現她“反複模仿和演練”的竟是媽媽的日常活動:買菜、煮菜、梳頭化妝、試衣穿衣、匆匆忙忙出門去上班(邊穿衣服邊拿東西,嘴巴裏還會忙不迭地喊著:“來不及了!來不及了!默默再見!要乖喔……要聽話喔……”)孩子幾乎一模一樣、如出一轍的動作表情,除了令平時忙碌的媽媽啞然失笑,隱隱還生出了憂慮。因為規律單調的生活環境——家庭,和唯一的模仿對象——媽媽,使孩子的玩耍模式也變得一成不變,缺乏創造和想象的空間。

父母應該開始嚐試改變這個單一的模式,可以刻意騰出許多時間,陪孩子一起活動。在家裏,模仿幼兒園的教學模式,布置一些特殊的“遊戲角落”,玩具不一定要買現成的,可以多利用家中的廢棄物,一個大紙箱、一大片舊布、一個壞掉的門把,都可以變成孩子的寶貝,在親子遊戲中創造出各種不可思議的神奇效果來。例如:紙箱變城堡、火車;舊布變雲彩、巫婆鬥篷;門把變喇叭、假鼻子……孩子的想象力一旦被開啟,往往連大人也讚歎莫及。

上天既然賦予每個孩子玩耍的本能,自然有其用意。看看那些生來有缺陷的特殊兒童,如腦性麻痹、自閉兒、智障兒及其他疾病的兒童等,即使老天剝奪了他們部分的能力,仍然仁慈智慧地保留了他們“玩耍”的權利。“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賦特權,父母不僅不應該抱怨或剝奪,還要感恩而且善加利用。

“親子關係處方”

玩耍是孩子探索世界、學習成長的最佳管道。孩子借由玩耍,碰觸對他而言是陌生且充滿各種可能的人、事、物;也借由玩耍,反複嚐試和練習,熟悉世界運作模式。即使那個遊戲的小世界,在大人看起來真的很小,但是對孩子來說,卻可以在每次的遊戲小世界裏,擁有許多不同的大發現和大挑戰。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健康玩耍呢?

1.與孩子同玩。

孩子在家的時候,父母應當盡可能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玩耍,並且在玩耍的同時教育孩子,告訴孩子一人如何玩耍,要讓孩子學會獨自看兒童畫冊、動畫片節目。大人帶孩子出門時,就要事先約定,玩耍一會兒就得回家,不能一直在外玩耍,這樣一來會耽誤爸爸媽媽的工作和家務活,要用引導的方式教育,慢慢地孩子就不會賴在外邊不想回家了。

2.注意孩子玩的質量。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沒必要過分擔心。孩子玩耍,做父母的要注意引導孩子會玩,玩出名堂,玩出質量。做父母的首先要多抽出時間陪孩子玩,甚至走入孩子的朋友中間,了解他們玩什麼、怎麼玩。做個了解孩子的有心人,與孩子打成一片後,孩子就不會過分迷戀外麵的世界了。在玩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適時將生活中的有關日常行為習慣、科學知識等內容滲透在玩耍中,做到邊玩邊學。

3.結合自我管理。

讓孩子玩出名堂很重要,但有的孩子整天貪玩,對學習毫無興趣。如何對待這種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呢?教育孩子玩學結合。多給孩子講古今中外著名人物成長成才的事例,使孩子明白:隻有勤奮學習,才可能實現人生理想。避免孩子過多接觸玩的場所、場景是收拾玩心的一種方式。幫孩子計劃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學習,並參與監控,使孩子做到學玩結合、玩有節製。身教勝於言教,父母熱愛學習,是孩子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