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發的乳業食品安全事件,使不少人感慨,“十幾個部門管不住一杯奶”。新《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確,對食品生產、銷售、餐飲服務的監管由原來的質監、工商、食藥分段監管變成食藥監管部門統一管理,其他部門配合,執法主體更明確,執法不嚴要問責。
利用劇毒農藥、化肥、膨大劑等對蔬菜瓜果進行病蟲害防治、催肥的食品問題近年時有發生,嚴重威脅百姓餐桌安全。此次國家首次將食用農產品納入監管範圍,明確了農業部門的法定責任。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金發忠說:“從農業部門來講,職責更清楚了,環節更明確了,任務更艱巨了。現在的食物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就農業和食藥兩個部門,好協調,便於全程聯動,我們不是獨生子女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多次呼籲,中國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是添加劑問題,而是食源性疾病問題,這使得衛生部門在食品安全領域的角色凸顯。國家衛計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司長蘇誌透露,醫療衛生機構已經啟動居民膳食消費量調查和總膳食研究,加強流行病學、毒理學和評估方法學研究,將開展食源性疾病監測和報告工作,加強哨點醫院建設,做好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和衛生處理,及時將食品安全有關的疾病信息通報食藥監管部門。
有專家表示,建立食品安全統一監管體係有利於理清部門職能範圍,減少監管盲區和交叉管理時責任混淆和互相推諉現象,避免部門之間踢皮球,做到多部門統一管住“一杯奶”。
食品安全國家安全
去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接近11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20萬億元。而早在2012年,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食品、農產品進口市場。
伴隨日漸龐大且國際化的食品工業的,是極其複雜的全球食品供應鏈條,以往本地化的生產、加工和消費為全球化所取代,這就使得,一國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瞬間演變為全球性食品安全問題,恒天然奶粉、頂新“黑心油”事件發生後在我國引起的公眾恐慌就可見一斑。
1~5月,我國共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927批次、4142噸、1275萬美元,其中,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汙染、汙染物超標等安全衛生問題較為突出,占到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46%。
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林偉說,目前,全球食品安全事件進入了頻發期,全球經濟減速也成為加重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因素。“經濟危機導致一些企業為了維持利潤,降低了對產品質量安全的投入,導致全球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甚至一些大的企業,一些以食品安全管理嚴格著稱的國家都不能幸免,食品安全問題是全球共同麵臨的問題。”
而在江南大學副校長金征宇看來,食品安全不單是對食品產業的挑戰,也是對國家的挑戰,“食品安全問題實際上是國家安全問題。”
由誰承擔監管主體責任,一直是進口食品監管中的難題。“我們建立了基於風險分析,符合國際慣例,同時覆蓋進口前、進口時及進入後3個環節的全過程監督管理體係,從國家層麵保障了進口食品的安全。”
(本文選自:民生周刊2015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