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戰略麵臨實施難題(1 / 1)

“互聯網+”戰略麵臨實施難題

評論

作者:IT時代周刊編輯部

近日,《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這就意味著國家級的“互聯網+”戰略,從概念具象到實操。

意見指出,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於重塑創新體係、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明確了11個重點行動領域,包括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和益民服務等,涵蓋了具體產業以及與公共服務方麵。在這些領域積極推進“互聯網+”戰略,不僅可提升我國經濟的現代化水平,還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顯然,意見從行動要求、重點行動、保障支撐、總體目標、總體思路等方麵,為“互聯網+”指明了方向。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係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並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就這次發布的“互聯網+”戰略來看,從目標到具體實施方針,政府都做了詳盡布置,條理清晰,可謂高屋建瓴。而這一頂層設計將加快推進“互聯網+”的發展,有利於改善中國的經濟機構,催生經濟新格局,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

但是,“互聯網+”戰略的推進,絕對不會一帆順風。其中,既有戰略自身實施難題,也有人們對“互聯網+”認知仍存在誤區。

首先,“互聯網+”戰略麵臨實施難問題。有人擔心,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和人力,去引導和組織這樣宏大的“互聯網+”戰略。我們發現,盡管意見指出,一方麵加強引導支持,一方麵做好組織實施,事實上,若沒有詳盡的細則,在組織實施的關鍵環節,就會落空。

其次,需要界定責權,防止踢皮球。意見在細則上,針對重點領域作出了具體要求。比如對“互聯網+”創業創新,意見就提出了要強化創業創新支撐、積極發展眾創空間、發展開放式創新三點具體要求,並且點名了牽頭部門與實施部門——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商務部等負責。但這裏就存在一個問題——由於管轄的部門太過多,容易導致職責不分明,做出一點小成績,大家相互邀功;工作不到位,則相互推諉。這種踢皮球的情況十分普遍,政府在“互聯網+”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考慮這個問題。

再次,需要正確認識“互聯網+”。時下,“互聯網+”概念被當作唐僧肉,誰都想進來吃一口。以地產行業為例,一些地產商“互聯網+”不離口,事實上,他們仍按傳統思維玩互聯網,僅把“互聯網+”當作社會化媒體營銷手段、炒作工具,然後在資本市場大撈一筆。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就擔心,互聯網概念被過分誇大,無法取代傳統產業的核心價值,產品的創新、研發、製造以及供應鏈管理,需要“掃地僧”的務實精神,不能走捷徑。

同樣,“互聯網+”也要防止被低估。“互聯網+”的核心不在於“互聯網”,如果僅此理解,顯然大大降低了這一戰略的含金量和重要性。“互聯網+”關鍵是如何在“+”上做文章。傳統行擁抱“互聯網+”,重心是轉變思路,充分發揮傳統經濟與互聯網新經濟的優勢,砍掉一切低效的東西,更好地服務客戶與用戶。

總之,能否幫助政府、企業、個人正確認知“互聯網+”,事關這一戰略的成敗。

(本文選自:IT時代周刊201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