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下半年中國經濟轉型路徑
財經
作者:夏斌
【摘要】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得到了世界的承認,同時中國經濟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可持續的問題。要解決這些不可持續的問題,意味著經濟要轉型、經濟結構要調整。展望未來,對中國經濟要有信心,盡管中國當前轉型麵臨的問題不少,但中長期經濟增長仍擁有巨大潛力。
【關鍵詞】產能過剩經濟結構調整製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速為7.0%,主要經濟指標逐步回暖,呈現緩中趨穩、穩中有好的發展態勢。但與此同時,國內外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回穩基礎還需要進一步鞏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應如何更平衡、更具包容性?
中國經濟轉型需解決三大問題: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和房地產泡沫
過去的三十多年裏,中國經濟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連續30多年年均GDP增長9.8%,接近10%的高速增長。我們也看到,特別是過去的十年,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經濟出現了一些問題,可以從各個視角談出的各種問題。
就當前經濟來說,比較集中的經濟現象中,第一個就是產能過剩,生產一噸鋼賺的利潤才相當於一瓶礦泉水的價格,而且還不是高檔的礦泉水;第二個現象就是地方政府債務,絕大多數都是從銀行貼息借來的錢,當前地方債務壓力加大,像前幾年那樣的高速發展不能再延續下去;第三個現象就是局部地區出現的房地產泡沫,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到目前為止我國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壓力很大。
這三個現象集中到最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就是銀行體係的不良債務問題。這個問題對中國經濟的壓力有多大?中國經濟在這個壓力之下是否可以持續?這是當前決策者必須認真對待和研究的。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中國經濟的問題。現在中央政府提出加快經濟轉型發展,要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因為過去以出口和投資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也就是高投資、高出口的發展模式,在全球經濟格局和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的環境之下,不能再持續下去了。從經濟總量的角度和經濟結構的角度看,我國經濟的結構問題很多,但重點是投資、出口和消費三者比例的嚴重失調。中國經濟存在的這些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認為,背後的原因就是各項製度的問題。因此,在十八大召開之後,我國開展了全麵深化改革的工作,共製定了200多條改革方案,方方麵麵都要改革。分別而言,中國經濟轉型需要解決下麵幾個問題:
第一是簡政放權的問題,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政府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①;第二個就是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問題;第三個就是市場化的問題,各種能源的價格要市場化,壟斷問題要解決,國企也要進行改革。
還有一個問題,過去各級政府都在賣地,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房地產泡沫,土地財政占到地方政府收入的30%,有的地方甚至達到50%。這就是地方與中央財權、事權的體製問題。地方政府要追求GDP,需要資金搞建設,就必須要賣地。要想土地價格賣得高,房價就必須得高。我們的消費提振不起來,尤其是農民的消費和收入提高不起來,原因就是在過去十幾年的城鎮化和國有化過程當中,土地增值漲價的這部分收入絕大多數被地方政府和企業拿走了,因此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製度要改革。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初顯成效,中長期經濟增長沒有問題
轉型和調整是當前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的必然,也是邏輯的必然。在經濟的轉型發展中,經過了過去兩年多的改革,我國已經在經濟結構上出現了一些好的苗頭和跡象。
雖然當前經濟很困難,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但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強調改革、強調創業、強調防風險,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從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國經濟已經在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工業內部結構、工業利潤結構、投資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單位GDP能耗、就業和CPI等九個方麵出現了好的苗頭。
在產業結構方麵,2013年我國的第三產業同比增長7.3%,2014年第三產業同比增長達到8.1%,到了2015年的第一季度,第三產業同比增長8.0%,高於2014年第一季度6.4%的增長,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在2014年達到了51.7%,2015年第一季度進一步上升到了56.8%。這是一個好的苗頭,就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占比的結構在慢慢改善。工業利潤結構方麵,在宏觀經濟增速下行、整個工業利潤不是太好的情況下,盡管2015年第一季度工業利潤增長速度是同比負增長,但裝備製造業的增長速度是4.2%,其中計算機等通訊設備製造業的增長速度高達48.4%。而在投資結構方麵,民間投資遠遠快於政府投資,“國退民進”,在投資領域已經慢慢體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