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林“圈”中術(3 / 3)

2004年,鄒勇開始申請贛西電煤項目,省政府給鐵道部去了函,可批文兩個月都沒下來。王林知道後,帶著鄒勇來到北京,找到時任鐵道部部長劉誌軍。

“他(王林)先給劉誌軍的老婆打了一個電話,然後劉誌軍的秘書就把我們帶到小會議室,劉誌軍過了一會兒也來了。”鄒勇還記得,劉誌軍看起來很憔悴,說是因為太忙了,王林就讓他注意身體,還說要弄一塊靠山石,保他“一輩子不倒”。隨後,劉誌軍向鄒勇解釋,因為在忙京津鐵路的事情,很多批文都拖了下來,自己會幫著問一下。

一個月後,批文下來了。鄒勇將劉誌軍視為自己的“真神”,雖並不認為王林在這件事上起了太大作用,但還是給了王林豐厚的回報。隻是對於回報的具體數額,兩人說法不一:王林說鄒勇送了自己一輛車,以及1740萬的禮金和勞務費;鄒勇則認為,1740萬中隻有50萬現金和在北京花200多萬買的一套房是作為答謝的。

據王林與鄒勇一位共同的朋友講述,“師徒”二人的關係,在鄒認識了劉誌軍後發生了微妙變化。“他攀上劉誌軍發跡之後,就很少搭理王林了”。而真正將這個關係徹底撕碎的,是2012年的一場官司。當年10月,王林向萍鄉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鄒勇返還自己為其購房及裝修的巨額款項3300萬元,並按同期貸款利率償還利息損失。一審,王林勝訴。鄒勇不服,上訴至江西省高級法院。

關於那場官司,王林在自己的微信賬號中貼出了鄒勇借錢時手書的部分欠條,並稱“官司的失敗,讓鄒勇失去了理智,開始對王林進行肆無忌憚的誹謗,說王林騙走了他4000萬元”。從2012年11月起,王林持續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機構寫信或上訪實名舉報鄒勇。2014年6月,他甚至向派駐江西的中央第八巡視組遞交了實名舉報鄒勇的材料,稱鄒勇持有外國護照,並利用金錢編織的關係網對當地商人大肆打擊報複。

事發

王林的“大師”身份以及他與鄒勇的恩怨真正被大眾知曉,是在2013年7月,馬雲、趙薇、李連傑拜訪“王府”後不久。當時,有人將王林與馬雲、趙薇的合影發到互聯網上,媒體很快介入,開始追問“為什麼名人們熱衷‘膜拜’氣功大師?”

7月22日,關於王林的第一篇報道《隱秘“大師”王林的金錢王國》刊發。8天後,王林與鄒勇的經濟糾紛二審開庭。

兩人的矛盾在此後迅速升級。鄒勇開始頻繁在媒體上揭王林的“老底”:王林自稱可用氣功治病,且收取的治療費用十分昂貴,甚至多達千萬元;他家中還私藏一支5連發來福槍,曾外出打野鸕鶿……

相關部門在媒體的追問下作出回應。蘆溪縣衛生局工作人員說,王林並未辦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也不具備行醫資質。蘆溪警方則認為“王林非法持有槍支案”符合立案條件,決定交由縣公安局治安大隊立案偵查。

麵對一波又一波“起底”浪潮,王林無奈避走香港。2013年8月6日,江西省政府法製辦會同公安、工商等部門召開了工作協調會,認為王林涉嫌非法行醫、非法持有槍支等六宗罪。

可事情並未如人們料想的那樣水落石出,反倒在沉寂一段時間後,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2014年6月22日,有網友發布微博,稱王林神色輕鬆地與好友同遊萍鄉武功山,“貌似已走出負麵新聞的陰影”。在微博配發的照片中,王林一身黑色裝扮,與景區管委會接待辦主任朱瑜芳等人合影。雖然景區隨後發布通報,稱朱瑜芳等隻是以朋友身份陪同,費用係個人承擔,王林卻還是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媒體很快發現,2014年清明節期間,王林也曾返鄉。據一位當地官員透露,王林當時敞開“王府”大門,擺了三四桌宴席,請了很多老鄉、朋友甚至“流氓”。“王林之所以這樣,可能是為了答謝老鄉們在他不在的時候幫忙照看家裏,也可能是為了告訴蘆溪人‘他沒事了’。”至於為什麼沒有當地政府官員出席,這位官員說,“政府靠得那麼近,不可能不知道(王林回來)”,隻不過,現任蘆溪執政者開始刻意與王林保持距離,“你別來招惹我,我也不去搭理你”。

王林遊武功山的消息被報道後,不少媒體翻出此前懸而未果的調查,重新追蹤,得到的結果卻令人啼笑皆非。2015年7月初,萍鄉警方通報稱,王林涉嫌非法持槍證據不足;萍鄉市衛計委亦表示,王林涉嫌非法行醫未發現有效線索和證據。而就在這個消息公布僅僅幾天後,劇情發生驚天逆轉——王林被警方帶走了,並非因為前麵提到的數宗罪,而是涉殺人案。死者正是他的死對頭,鄒勇。

事實上,從王林被警方帶走調查開始,人們的討論就不僅僅局限於簡單的師徒恩怨了。王林之所以能獲得這麼多“精英階層”的認可,無非因為捏準了他們的“七寸”:他們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希望能從周圍借力,以抓住甚至鞏固自己擁有的財富、地位、名利。

作家宋石男更願意將這出鬧劇視為中國傳統方士文化的“現代變異”。在他看來,王林雖然“未能上通帝王”,卻構築起一個龐雜的利益鏈和尋租平台。借由這個平台,“政界、商界、娛樂界可以互相打通,三方各取所需,政界貢獻權力,商界貢獻金錢,娛樂界貢獻美色與名氣”。

王林的故事,濃縮了當今社會某些不健康的生態。有些人追求通過所謂圈子人脈經營人生,似乎入不了某個圈子,什麼機會都不會有;而一旦入了某個圈子,就能得到一些資源,多一份安心。這種畸形的認識,催生了不少“大師”,使得類似王林這樣的“人物”屢見不鮮。

也許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怎樣才能在“王大師”倒下去後,不再有另一個“李大師”“張大師”站起來。

(本文選自:環球人物2015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