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朝人很少吃海鮮(1 / 1)

宋朝人很少吃海鮮

曆史

作者:趙炎

川菜裏有道名吃叫“東坡肘子”,相傳是北宋文化名人蘇東坡發明的。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後,曾大發感慨說:“黃州的豬肉真好啊!”並譏笑黃州人“富者不解吃,貧者不解煮”。這10個字幾近切中要害了,宋朝人確實不怎麼會吃,也不怎麼會烹飪,無論貧富。

看宋朝人都吃哪些東西。據《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等兩宋典籍裏記載,他們一般喜歡快餐食品,而且清淡簡單,鮮見出現炒菜和生猛海鮮,甚至連魚類食品也十分少見。

中國古代有羹湯情結,而且很是流行,宋朝人也不例外。“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沒聽說是洗手炒肉絲。蘇東坡愛吃豬頭,把豬頭煮得稀爛,然後澆一勺杏酪調味,有些蓋澆飯的意思,這種杏酪就相當於酸甜酸甜的羹湯。

翻遍兩宋典籍,愣是沒有發現宋朝人有吃炒菜和海參、魚翅、燕窩等滋補類菜肴的記載,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曆史懸疑。筆者分析,有以下幾個緣故。

首先,烹飪技術尚未普及開來。中國古代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飪方法和現在的歐洲差不多,到了宋朝才開始出現炒菜,比如炒螃蟹等。由於炒菜技術過於繁瑣,要用薄生鐵鍋,旺火熱油,熗炒、生炒、小炒、熟炒等等,要多麻煩有多麻煩。初興時期,也隻在宋都汴京(今開封)的酒肆、飯館裏才有,屬於首屈一指的絕活,且品種單一,價格不菲,隻有官僚貴族才能消費得起。至於各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生猛海鮮,恐怕當時的人聽都沒聽說過,更不知道如何整治上桌了。

其次,宋朝人吃喝非常講究情調,吃東西是為了下酒,還有欣賞的意味。《東京夢華錄》裏有一篇《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就詳細介紹了這種飲食之風。

吃東西不分幾碗,而是以“盞”計算,剛開始喝的兩盞酒,隻能欣賞一下麵前的菜品,謂之“看盤”,這是不允許吃的。第三盞酒開始,方能吃東西,每盞酒該吃哪些菜品,都有明確的規定。民間飲食的風氣更加趨於簡單,隨便搞些麵餅子或幹鮮果品,就可以喝酒,條件好些的,預備些肉脯和幹肉,再做個羹湯,就成豐盛的宴席了。

第三,宋朝人的飲食習慣很獨特,采取的是“分而食之”的辦法,而且“主食”好像是酒,米飯、麵餅之類倒成了“從食”。這種奇怪的飲食習慣,決定了它的快餐化、簡單化。看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畫的是人各一份,不像現在大家合坐一桌,大盤大碗,筷子勺子一起來。另外,現在人的主食一般都是米麵食品,需要煮熟了才能上桌,所以,現在人有很多時間可以在菜肴上多琢磨。宋朝人以酒為主食,酒是現成的,倒上就喝,所以,一切用來下酒的菜品必須事先準備好,才能跟得上。

第四,現今見於典籍記載的吃海參、魚翅、燕窩的例子,大多發端於明朝永樂之後。有明一代,民風奢靡,人欲橫流,也導致口腹之欲的空前高漲,使得烹飪技術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生猛海鮮,無所不有,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一書裏多有敘述,這與明朝的縱欲民風有很大關聯。宋朝民風則隨意平和,縱欲者似乎不多,所以滋補類食品並不多見。

(本文選自:文史博覽·文史201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