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自秦漢以來一直是主要流通貨幣,盡管模樣不斷變化,但圓形、方孔是基本形製,宋朝使用的也是這種貨幣,1枚銅錢為1文,約1000枚銅錢稱為1貫,宰相、樞密使一級的高官每月俸錢為“三百千”,即300貫,到縣令這一級,根據所在縣規模大小每月俸錢為12-20貫。當時底層百姓一天的平均收入約為100文。10文可以在飯館裏叫上一盤還不錯的菜,勾欄裏的茶1文錢一碗,陸遊曾用1文錢給唐婉買過一塊糖。可見當時官員的工資是挺高的。
不過用銅錢也很麻煩,不好帶,1000枚銅錢串起來就是一大串,帶個10貫、8貫出門肯定不方便,想不招搖也很難,所以北宋出現了交子——一種紙幣,這比西方同類型貨幣早了五、六百年。作為一種信用貨幣,發行交子對應的也有儲備金,隻不過不是黃金、白銀,而是銅錢。宋、元一直到明中期之前,紙幣不斷變種,除交子外還有會子、寶鈔等形式,使“銅錢+紙幣”的貨幣體係格局又沿用了數百年,而銀子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是個稀罕物,有人甚至認為很多百姓一生都沒有接觸過銀子。也許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大致情形如此。所以,無論梁山好漢還是嶽家軍、楊家將,動不動拿出多少兩銀子來都是不對的。類似的錯誤也經常出現在武俠小說裏,郭靖追黃蓉時出手很大方,剛見麵就送給了黃蓉貂裘、汗血寶馬等名貴物品。郭靖第一次請黃蓉吃飯,地點在張家口,不算什麼繁華都會,黃蓉點菜,郭靖買單,點的是“玫瑰金橘、香藥葡萄、糖霜桃果、梨肉好郎君”等,名字好聽,其實都沒啥。到結賬時卻發現共花了“十九兩七錢四分銀子”,這絕對是一筆巨款,看來郭大俠挨宰了。問題倒不在這兒,問題是作為生活在南宋的人,郭靖、黃蓉下館子用銀子去結賬,就好像現在去飯店吃飯拿的是“袁大頭”一樣,時空錯位了。
《水滸傳》為什麼會出現幣製上的錯誤?這是因為小說寫於明代,明中期以後貨幣體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向被作為輔幣和儲備之用的白銀成為主幣,大家不使銅錢改用銀子了。因為明中期以後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大量廉價商品輸往世界各地,使明朝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淨出口國,換回了大批白銀。據國外學者的研究,當時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都流入了中國,前前後後多達數億兩,白銀不再稀缺。張居正改革又改實物稅為貨幣稅,交稅統一折算為白銀,等於默認了銀本位製,白銀一躍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水滸傳》的作者是明代人,小說寫的雖然是宋朝的事,很多地方卻都帶著明朝的影子。比如,小說中有一個有趣的細節,英雄好漢每下館子,除好酒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牛肉,幾乎從未寫過吃豬肉,難道宋朝人根本不吃豬肉嗎?可陸遊又寫過“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有人推測,明朝的皇帝姓朱,寫“豬”遭忌諱,所以《水滸傳》裏隻吃牛肉不吃豬肉。這種時代的印記在小說中還有很多體現,把明朝人的“銀子”給宋朝人花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本文選自:中國經濟報告2015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