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位抗戰老兵的文學傳奇(1 / 3)

一位抗戰老兵的文學傳奇

文學

作者:劉建波 王淳

峻青,原名孫儒傑,字俊卿,1923年生於山東海陽縣,當代著名作家、畫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代理黨組書記,著有《黎明的河邊》、《秋色賦》、《海嘯》等多部作品。

峻青,幼年家貧,18歲投身革命,曾參加過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是一位一手握筆,一手拿槍的老兵,也是位擅長寫革命鬥爭題材的成就卓越的作家。他的作品善於用濃重的筆墨,從正麵描繪革命鬥爭的艱難、殘酷,刻畫在艱苦環境中解放區人民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堅貞,以及他們大義凜然的革命英雄主義和自我獻身精神,為讀者繪製了一幅幅色彩絢麗、氣吞山河的曆史畫卷。

童年·記憶

峻青出生在山東膠東半島一個偏僻貧窮的鄉村——西樓子村,家境窮困。在他的印象中,自他記事起這一帶就有了共產黨,鬥爭非常激烈。當時,大革命風起雲湧,村子裏成立了地下黨組織。峻青五、六歲時,正是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城鄉,他感受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也看到了白色恐怖的殘酷景象。

峻青永遠都清晰地記得當時的一幕:大革命失敗後不久,一支“官兵”開到離他所在的村子一裏路外的公路邊上,二三百農民手持大刀長矛,呼喊著衝上前阻擊這支“官兵”,雙方進行血肉搏鬥,手無槍彈的農民遭到很大損失。當時,峻青正趴在一座山頭上,目睹了這場農民抗暴的悲壯鬥爭。官兵殘酷地鎮壓了反抗的農民,血淋淋的人頭就掛在公路兩旁的樹上,慘不忍睹。這件事使他幼小的心靈中對壓迫與反抗、邪惡與正義有了鮮明的愛憎。

少年·離家

15歲,因生活所迫,峻青來到鄰村一個地主家開的花邊廠當童工。小東家是煙台八中的學生,經常帶回來很多新文學作品,包括《魯迅選集》、《茅盾選集》、《郭沫若選集》,還有外國文學的翻譯作品,包括《茶花女》、《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小東家還帶回一些八中校刊,裏麵的文章多數是學生寫的,思想很活躍。其中有一篇《鬼話》的文章給峻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篇文章通篇借用第一人稱的口吻,描述了一個農民被地主殘害致死後所說的話,控訴了農村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親切、真實而生動。後來,峻青寫文學作品時,也常常喜歡用第一人稱來表述。

少年,是每個人求知欲最強烈的時期。初入社會的峻青,晚上一有空閑,便喜歡擠到長工屋裏聽故事。這裏是窮人的世界,講的聽的也全是關於窮人的故事,從三國、水滸、三俠五義講到鬼神、鄰裏傳聞。他們也許目不識丁,卻大多是講故事的能手,這些繪聲繪色的“口頭文學”給了峻青後來的文學創作以豐富的素材,讓他也更加全麵地了解生活、貼近平民。

入伍·寫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峻青直接參加了戰鬥,目睹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事跡。1941年,日本鬼子對膠東半島進行大掃蕩,峻青與數千群眾被圍在馬石山上。晚上,他們站在山頭,隻見山下四周都是一堆堆篝火,每堆篝火邊都架著一挺機槍,鬼子兵和偽軍足足有兩萬餘人。如果當天晚上不能衝出包圍圈,天一亮,山上的人都要慘遭殺害。這時,山上八路軍一個班的戰士們,毅然決定率領群眾突圍。當他們掩護著一批群眾終於殺出重圍時,才發覺天已大亮,而身後山頭還有許多群眾,於是這些戰士又返回山頭繼續營救,而此時他們已身陷重圍,隻剩下四個人和最後一顆手榴彈。在這一危急時刻,他們抱在一起拉響手榴彈,英勇就義。

英雄的壯舉深深烙印在峻青的腦海裏,他在衝出重圍的當天含著淚水,無比激動地寫下了《馬石山上》。可惜如今我們已看不到當初第一稿的《馬石山上》了,現在能閱讀到的是峻青於一九五一年八月修改於漢口的第二稿。這篇文章與另兩篇抗戰題材作品合為《馬石山上》,這是峻青的第一本專著,也是峻青涉足革命戰爭題材的最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