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修訂重排本特點多
在1970年9月決定內部控製發行1965年第4版的同時,出版方便開始對其進行修訂了。一個基本事實是,修訂工作一開始,周恩來總理就對來自“左”的方麵的指責和要求進行了堅決的抵製,使得後來公開出版的1971年修訂重排本(也就是後來被“追認”為的第4版)從總體上看隻是對1965年第4版的一個“略加刪改”的本子——“略加刪改”是1971年版《說明》中的用語。當然,1971年修訂重排本畢竟是“文革”產物,打上了時代烙印。該版的“文革”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不講傳承的版本記載。“商務新1版”的版權頁上,先是聲明《新華字典》始於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10月的初版,這以後的1959年重排本、1962修訂重排本和1965年修訂重排本(即第2至第4版),各版的版權頁上,首先都是“1957年6月商務新1版”的記載,印數也都是累計印數,但是在1971年版初印本的版權頁上,我們隻能看到:“1971年6月修訂第1版,1971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扉頁上則是“1971年修訂重排本”)。雖然讀者可以從該版的《說明》中看到它與1965年第4版的繼承關係,但作為版權頁,這種版本記載方法是不符合出版規範的。
第二,專設《毛主席語錄》插頁。說到語錄,筆者還想指出一個細節,我們現在看到的更多該版《新華字典》都是用紅色油墨印刷語錄內容的,但該版的北京初印本(1971年6月)是用黑色油墨印刷的;筆者還見過1971年後半年新疆、湖南、廣西等地的印本(租型印刷)也是用黑色油墨印刷語錄的。“文革”後該版字典仍然發行多年(1979年修訂重排本是1980年出版的),就“附部首檢字表”本(該版另有“附四角號碼檢字表”本,見下文)來說,刪去語錄插頁,始於1978年9月的北京第16次印本。
第三,注釋和例句中的“文革”。僅舉兩例為證。(1)1965年版的“工”字頭下,收有“工夫”和“功夫”兩個詞語,給予了同樣的解釋,其中一項釋義是:“長期的修養,訓練久了的結果”。“文革”中,“修養”一詞因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幾乎成了貶義詞,因此,在1971年版中,這一釋義就被修改為:“努力實踐或長期實踐的成果”。(2)1965年版給出的“忠”字的釋文是:“赤誠無私,誠心盡力:~於人民。~於祖國。~言逆耳。”1971年版中的釋文則是:“赤誠無私,誠心盡力。在階級社會中,忠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忠於毛主席。~於人民。~於祖國。”——釋文中,不僅增加了“在階級社會,”,在例句中,“毛主席”前的“忠於”一詞,也不敢按字典本來規定的體例“~於”處理了。
第四,“評法批儒”運動後的挖改。在《新華字典》曆史上,同一版次在不同時間印刷時往往都會在某些地方出現挖改,但規模較大的挖改本則是“評法批儒”的產物。這樣的本子大約出現在1974年後。比如“法”字,在1974年前的版本中,是沒有“法家”這一義項的,經過“評法批儒”,“法家”則成了僅次於“法律”的第二個義項,而且釋義占了12行(約150字),成為《新華字典》中少有的超長篇幅的義項之一。“挖改”是鉛字排版時代的常見現象,一般是有增必有刪的,因此,在增加“法家”這一義項及其釋文的同時,就刪去了以前的兩個義項及其釋文。再如“儒”字,1974年前的版本中,雖有“儒家”這一義項,但釋文非常簡單:“我國古代一個代表剝削階級利益的思想流派,孔子所創立。”但經過“評法批儒”,其釋文則大大膨脹:“以孔丘、孟軻為頭子的當年沒落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反動學派,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後來,儒家反動思想又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成為鞏固和維護地主階級專政的思想工具。”經過挖改後的“儒家”的釋文相比於“法家”的釋文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當然了,這次挖改的內容,絕不隻是這兩個字的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