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個有趣的視覺錯覺現象(1 / 1)

十個有趣的視覺錯覺現象

萬象

作者:安利

視覺的產生是眼睛和大腦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眼看東西時往往會受到背景、線條和色塊等外部因素的幹擾,而且在把影像信息傳送到大腦的過程中,會因為信息的複雜程度而多少有所損耗和取舍,再加上大腦處理過程也很複雜,所以難免出“差錯”,形成有趣的、有時甚至引起心理不安的視覺錯覺現象。

1.弗雷澤螺旋錯覺

圖中一圈圈的圓弧看起來是呈螺旋狀的,其實這是由一組同心圓構成的。這種錯覺是英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弗雷澤1906年發現的。錯覺產生的關鍵是背景裏那些帶有方向性的小單元格,它們使視網膜上形成的簡單的連續的線條發生傾斜,造成螺旋上升的錯覺。

2.赫林錯覺

圖中的兩條豎線看起來似乎是向外彎曲的,但實際上它們是互相平行的。這種錯覺被稱為赫林錯覺,亦稱發散線條錯覺,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沃德·赫林於1861年提出的。放射線的存在歪曲了人對線條和形狀的感知。要觀察出這種錯覺,兩條直線和背景中的斜線交角必須小於90度。

3.佐爾納錯覺

圖中的8條長線是彼此平行的,可是加了方向不同的短線後,看上去就不平行了,這被稱為佐爾納錯覺。對於這類幾何錯覺,神經生理學理論認為,當兩個輪廓彼此接近時,它們在視網膜上的投影也彼此接近,造成視網膜上的神經細胞間存在互相抑製的現象出現,進而引起幾何圖形形狀和方向的錯覺。

4.繆勒·萊伊爾錯覺

兩條等長線段,由於線段兩端箭頭朝向的不同,使得箭頭朝內的線段比箭頭朝外的線段顯得長些。這種錯覺1889年由繆勒·萊伊爾提出。其原因可能是箭頭朝外使該線條產生收縮感,而且試驗證明,線段長度為8~50毫米時,這種錯視最明顯;如果線段長度增長,錯視的感覺便有減小的趨勢。

5.艾賓浩斯錯覺

圖中兩組圓中,似乎右側的中心圓要比左側的中心圓大一些,但事實上它們的大小是一樣的。被大圓圍繞的圓看起來會比被小圓圍繞的圓要小。這種錯覺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發現的,他是最早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人類高級心理過程的心理學家之一,提出過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6.德勃夫錯覺

同樣的菜量,放到不同大小的盤中,看起來就有了差別,這反映的是德勃夫錯覺。該錯覺是由比利時哲學家德勃夫於1865年發現的,它是因對比而誘發的一種麵積大小錯覺。實際上相等的幾個圓在大小不同圓環背景的襯托下,看起來麵積是不相等的。

7.赫爾姆霍茨錯覺

穿豎條紋的衣服真能起到拉長身形的效果嗎?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其實,橫條紋的服裝修身效果更明顯,這依據的是赫爾姆霍茨錯覺。德國著名物理學家、生理學家兼心理學家赫爾曼·赫爾姆霍茨發現,兩個尺寸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內部分別填充一組豎向平行線和一組橫向平行線,雖然實際麵積相等,但看上去豎線覆蓋的麵積更大。據此,他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生理光學手冊》中,順帶也對時尚界提出建議,即女士穿橫條紋的衣服顯得身材更高。

8.凱尼澤三角錯覺

看到這兩張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三角形,而所謂三角形根本是不存在的,隻是我們主觀想象出的輪廓——主觀輪廓。主觀輪廓是在一定感覺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知覺假設,進而在視覺中樞形成的輪廓。主觀輪廓錯覺在1900年首次發現,其秘密至今沒有被完整揭示。

9.埃倫施泰因錯覺

埃倫施泰因錯覺也是一種主觀輪廓錯覺,它是由德國心理學家瓦特爾·埃倫施泰因在1941年設計的。圖中在水平線和垂直線的斷線交彙處似乎繪製有白色圓圈,但實際上它們是不存在的,一旦添上細圓環反而會破壞這種錯覺。

10.大小恒常錯覺

圖中的兩個蛋糕大小是相同的,但圖中的背景賦予其縱深立體感,使我們想當然地認為近處的蛋糕小,遠處的蛋糕大。這就是大小恒常錯覺。所謂大小恒常是指當物體與我們的距離發生變化時,我們知覺到物體大小會在一定程度保持恒定。物體越遠,在視網膜上成像就越小。但生活經驗會使我們自動考慮距離和環境背景,將看到的物體大小調整為其真實大小。“近大遠小”就是對大小恒常性的一種通俗的解釋。

【責任編輯】龐雲

(本文選自:百科知識2015年14期)